瑞士科技创新的商业化路径
谈及瑞士,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实力不菲的金融业和名贵、精准的钟表,而这个欧陆小国的成功不止于此,2011年以来,该国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榜首。《环球》杂志记者/凌馨(发自日内瓦)
在一幢位于瑞士苏黎世州施利伦镇的建筑里,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了大厅。大厅内散落着数十个松软的几何形沙发,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交流,话到兴头,他们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这些年轻人大多是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学生,聚集在这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这个场景发生在施利伦创智孵化园里。在瑞士,类似的孵化园还有数十个。
高校重视科研成果转化
2011年以来,瑞士已连续7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榜首;2015年,瑞士平均每百万人口申请的专利数量达到873项,位居欧洲第一。高等教育为瑞士的创新能力提升贡献良多,比如在电子、生物科学、工程学等领域科研能力雄厚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每年学生的研究成果里就会诞生上百项国际专利。
洛伦茨·迈尔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电脑科学博士,作为全球无人机领域广泛应用的PX4软件系统的创始人,今年被美国权威科技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列入全球35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人物。迈尔告诉《环球》杂志记者,瑞士高校重视引导学生实际应用其科研成果,这一思维从教学伊始就予以强调,且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跟踪评估。
瑞士高校还从资金与技术方面为科研创业提供支持,从而帮助学生制定商业规划,尽快实现科研技术的商业转化。2011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基金会设立了“先锋学者计划”,该计划每年挑选科研人员,为他们提供最高可达15万瑞士法郎的创业种子资金,以及最长18个月的创业辅导。“先锋学者计划”迄今已为61个来自生命科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科技等领域的创业团队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并已帮助成立了34家创业公司。
突破投资与经验瓶颈
寻找投资,是科研创业者走出校门、走进市场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施利伦创智孵化园里,迈尔与来自中国的资本产生了联系,成为昊翔集团(一家自行研发和生产电动航空器的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顾问。在这个创业孵化园里,近十名来自该学院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在中国资本的协助下从事无人机飞控、计算机视觉、障碍躲避等软件的研发工作。
施利伦创智孵化园负责人斯特凡·施泰纳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孵化园利用自身网络优势,一方面为初创企业牵线促成合作,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提升企业对潜在投资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将初创企业介绍给与创业基地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潜在投资人,在企业和投资人间搭建桥梁。
这些创业孵化园还设立了创业基金,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和国际化机会。位于苏黎世的老牌创业孵化园“科技园”专门设立了近10万瑞士法郎的“杰出创业奖”,奖励那些有杰出创新能力、市场潜力和社会责任的创业计划;施利伦创智孵化园所隶属的青年企业家创业研究院(IFJ)每年会举行全国百大初创企业评选,获胜者不仅可以获得创业启动资金,还有机会前往其他有市场潜力的国家做自我推介。
在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过程中,科研人员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是商业思维不成熟、商业实战经验不足。创业孵化园通过组织创业培训和提供咨询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支持。譬如“科技园”就设有咨询委员会,孵化园会派专家持续跟踪入驻企业状况,持续评估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并根据企业情况由咨询委员会提供相应培训与咨询服务。经过严格筛选、密切指导,目前入驻“科技园”的初创企业成功几率在90%以上。此外,“科技园”还会在入驻企业间展开代际交流,邀请曾入驻的企业分享创业经验,为新入驻企业提供商业借鉴与指引。
政府不遗余力
瑞士政府也对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不遗余力。1996年,瑞士设立科技创新委员会(2018年起将更名为瑞士创新促进局),其目的是挖掘瑞士的科技创新潜力。
委员会下设企业家项目和创业导师项目,前者为年轻科技创业者提供创业课程,启发其商业思维、提供建构企业的思路以及引导他们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后者为年轻创业者安排创业导师,提供一对一的创业建议。
此外,针对有意进入国际市场的创业者,委员会还提供企业国际化营地活动,帮助其制定、优化国际化战略。
迄今为止,该委员会每年为约120家初创企业提供培训,其中有25~30家企业在接受培训和评估后会被授予委员会认证的初创企业称号,以表明其存活与发展潜力。这些初创企业不仅为瑞士创造了上千个就业机会,还为瑞士经济整体健康运行贡献良多。
作为一个资源禀赋并不丰厚的国家,瑞士很早就将发展的焦点投向了高新科技产业,并很重视高新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在高校、创业孵化园和政府多方的刺激和引导下,瑞士的科研成果不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与资本、商业思维和创业密切对接,令科研创新成果真正得以市场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