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军区某旅无人机侦察一连:梦想在高原戈壁绽放
一个人的选择,一群人的选择新疆军区某旅无人机侦察一连连长 张 喆
5年前,我们这个连队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承载着官兵的梦想和荣光,踏着时代的鼓点,我和战友们奋力前行。
随着新型无人机列装,我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挺进戈壁,转战高原,理论培训,实操训练……夜空中,不断闪烁的信号灯带着我们的热情和信念飞向远方。
在狂风肆虐的戈壁滩,我和战友们沉下心来学理论研实操,夜以继日搞训练攻关,新型无人机列装不久便实现了自主实飞。那段时光,有人吃住在操作平台,不足2平方米的模拟训练室成为“砺剑台”;有人把装备说明书一段段拆分记忆,刻苦钻研;有人为了观测记录装备数据,在烈日灼烤的跑道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雪域高原,我们稳扎稳打、大胆创新,新装备战斗力建设取得了一个个突破。让我感动的是,大家把新装备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一次训练,突降大雪,无人机紧急降落。一级上士李社光带着战友顶着风雪将机衣固定在机身上,无人机安然无恙,而他们的双手被风雪吹得裂开了口子。
演训场上,我们参加联合演习首次完成实弹打击任务。在全连官兵期盼的眼光中,无人机首发命中、发发命中。那一刻,很多人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们的自豪发自肺腑。
看清楚了前进方向,奋斗的脚步就会更加有力。这两年,连队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眼前是荒凉戈壁与巍峨群山。从几十公里、上百公里,再到上千公里,连队离营区的距离越来越远,离胜战的目标越来越近。
好男儿志在四方。一次次远行,换回的是加速成长。一个新组建的连队就像一张待写的答卷,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书写着历史、铸就着荣光。战友们为了同一个目标不断攀登前行,我们渐渐明白:脚步从未停歇不仅仅是为了赶路,那些身边不断积累起来的向上力量,那些沿途见证彼此成长的风景,是无法复制的青春记忆,更是我们重塑自我的见证。
走在营院里,看着战友们充满朝气的脸庞,看着他们忙前忙后、乐此不疲的身影,我突然觉得青春本该就是这般模样。一个人的选择,是自我的重塑;一群人的选择,是塑造未来。
当阳光洒在喀喇昆仑亘古不化的雪山上,无人机翱翔苍穹,机载镜头记录着祖国边陲的壮美风景;当夜幕降临,城市的车水马龙与霓虹闪烁出现在指挥舱内的电子屏幕上……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万家灯火。
也许对于这群年轻人来说,你压根不需要刻意为他们正在做的事赋予价值——那是站在时代滚滚向前的浪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努力奔跑的应有的样子。
新疆军区某旅无人机侦察一连机务人员起飞前检查飞机。 谢亮摄
梦想在高原戈壁绽放
张 喆
透过每一个“第一次”,读懂勇气的力量
那一天,来自塔克拉玛干的黄沙不期而至,尘土把天空染成了一幅沙场画卷。
新疆军区某旅组织开训动员仪式,新型无人机庄严列阵,昂首在队伍两侧。
一片羡慕的目光中,无人机侦察一连官兵挺直了腰板,落满雪花的脸上藏不住骄傲——站在新型无人机旁,他们第一次感觉站在了改革强军浪潮的最前沿。
那是新型无人机在这支部队的“首秀”,官兵们得以第一次近距离观察期盼已久的新装备。动员结束后,部队专门为连队举办了授装仪式,营长岳阳代表官兵们写下决心书。
如今,回想起那一天,新疆军区某旅无人机侦察一连官兵依然激动不已——那是一种对责任和使命最原始的激情。
“决不让使命在我们身上欠账”“用青春和汗水书写荣光”……鲜红的条幅上,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和一串串鲜红的手印,见证了该连官兵对“首责首任”的使命与担当。
谁也不知道递上这份决心书将面对怎样的挑战,但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无人机真正的“首秀”在训练场,在并不遥远的战场。
“让无人机早日在我们自己手中飞上天,我们一刻都不想再等了。”中士霍日兴说,那种急迫的心情像催征的战鼓,无时无刻不在耳边回荡。
一个多月后,一连官兵开赴野外训练场。那一天是大年初四,车队穿过热闹的街巷,很快便要消失在喧嚣的尽头,霍日兴随口对身边战友说:“等咱们的无人机飞起来,俯瞰万家灯火一定别有一番景致。”
作为一名无人机专业毕业的直招军士,霍日兴庆幸自己赶上了改革强军的时代浪潮。然而,放飞无人机并不是一蹴而就,通往梦想的阶梯需要日复一日的努力来搭建。
连队许多官兵没有接触过无人机理论,面对厚厚一沓的说明书,大家一时感到无从下手。连队迫切需要打开突破口,霍日兴主动担起了重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把自己和骨干关在帐篷里,夜以继日埋头钻研,最终梳理总结出一本系统性操作使用规范。
每天晚点名结束,霍日兴都要带着上等兵刘心畅钻进模拟训练室强化飞控训练。起初,刘心畅的主要任务是“在霍日兴犯困时掐他一把”。一段时间过后,看着班长忘我工作的劲头,刘心畅实在不忍心下手。他告诉班长:“我跟着你一起学,你累了我上,咱俩轮流记录飞行数据。”
就这样,他们白天进行模拟训练,晚上研究控制方法和理论。凭借出色的专业水平,霍日兴获得了首飞的“殊荣”。
在霍日兴的带动下,许多战友收获了突破自我的勇气,一个个“第一次”在尝试和探索中成为现实:第一次利用模拟训练器材模拟飞行全流程,第一次成功实飞,第一次现场排除飞行故障……
“那段探索的日子,就像在黑夜中前行,战友们挑战自我的勇气,仿佛是一束束照亮前路的光。”指导员刘凯说。
连队官兵组织体能训练。 谢 亮摄
向下扎根,种子只有深入泥土才能焕发生机
一级上士李士超性格沉稳,每次遇到航电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
刚被定岗在航电专业时,仅有高中文化的李士超对自己信心不足,但他不想就此错过书写历史的机会。带着本领恐慌,李士超开始了逆袭之路。
驻训场大风肆虐,李士超拿着一张电路图披上大衣就往外跑。从厂家老师那里回来,这位老兵又开始了加训。那段时间,李士超用掉了3盒笔,老师讲的话他都一字不差地记下来。有人说他死记硬背效率不高,李士超头也不抬:“我就是要用最笨的办法赶上大家。”
靠最“笨”的办法,李士超成了全连最厉害的航电专家。每次实操训练,他都会带上那张标记得密密麻麻的航电图。不到2个月,李士超已经不再用这张图了,无人机的“七经八脉”他都已经谙熟于心。经过反复修改和实践检验,他把这张图塑封起来,成了航电专业的“武功秘笈”。
这张图不仅是“武功秘笈”,还是“助推引擎”。
参与感是每名官兵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需求。列兵伊米拉尼被分到了动力专业,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他来说,连队火热的氛围显得有些“违和”。伊米拉尼消沉了一段时间,甚至找到班长希望换个专业:“我是不是很没用,同年兵都开始实操训练了。”
班长范泽旭没有回答,手里拿着李士超的航电图,给他讲起了李士超从“小白”到“大拿”的故事。
“李班长的基础可能还不如你,只要你肯学,一定不比任何人差。”看着这张满是标记的航电图,伊米拉尼陷入了沉思。从那以后,伊米拉尼跟随厂家老师和专业骨干,乐此不疲地吸收着新知识。
事实上,连队官兵大多是白手起家。面对新生事物,从学习、适应到胜任岗位,年轻的战友们想尽了办法。有人把自己关在模拟训练室埋头苦练;有人购买航模和理论书籍认真研读;有人把漫画和游戏从兴趣列表中划掉,打开无人机领域的短视频。
那天,连队终于迎来了自主首飞。机组有序配合顺利完成了地检,坐在副控上的霍日兴完成了起飞前的检查。控制站挤满了人,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放飞的指令。
“无人机可以放飞。”对讲机里传来营长岳阳的指令。
“发动机工作正常,可以加速。”
“加速后发动机工作正常,可以继续加速。”
“地速正常,准备离地。”
无人机轰鸣着冲向蓝天,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机身上,像一团火苗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霍日兴冷静地检查着各项参数,等到无人机正式进入航线后,他站起身来和大家击掌庆贺,眼里满是喜悦和自豪。
“在这场奔向梦想的旅途中,我们每名官兵都是一粒种子,只有深入泥土才能焕发生机。”岳阳在复盘会上深情地说,“无人机靠我们托举飞天,我们也在无形中被它牵引着破土生长。”
连队组织高原行军拉练。谢 亮摄
人生那么精彩,我不想白来一场
完成自主首飞后,连队接着马不停蹄进行了多场次实飞。
从简单的测试飞行到高海拔、长航时飞行,从畏手畏脚到收放自如,官兵们像采摘果实一样一点一滴收获着成长的喜悦。
眼看着戈壁滩上的小草冒出了新绿,很多人感慨:“是不是可以回营区了。”
然而,营长岳阳的一句话,让大家很快清醒过来:“把无人机飞上天还远远不是胜利,我们必须乘胜追击尽快形成实战能力。”
正如岳阳所说,高原极限条件下的性能测试、侦察训练和实弹射击等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
那年8月,连队开赴高原某训练场。翻过座座达坂,氧气逐渐稀薄,班长范泽旭在车里听着风雨拍打车棚的声音,内心既兴奋又期待。
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点位没水没电,风大得能把帐篷掀翻,帐篷里的尘土呛得人咳出眼泪。卸物资、接水电、整治营房,范泽旭鼓励大家:“之前吃了那么多苦都挺过来了,这里必将见证我们的荣光。”
其实,范泽旭并不知道那个荣光什么时候会来。他每天晚上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看看头顶的星空,给自己一些慰藉。
范泽旭对星空的热爱源自他的舅舅。舅舅也曾是一名高原戍边战士,每次回家都会讲他的哨所故事。舅舅告诉范泽旭,天气晴朗的时候,夜晚总能看到很多星星,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片璀璨星河。这片星河,就这样在范泽旭的心中扎下了根。
当年入伍的时候,母亲舍不得把他送到那么远的地方,但范泽旭忘不了那片星河,想要穿上军装去看看。他替母亲擦了擦眼泪说:“人生那么精彩,我不想白来一场。”
深夜高原,寒风刺骨。范泽旭拎着发动机启动电源站在机尾持续待命,冷风吹得脸发麻的时候,他便会抬头去寻找那片星河。
气象保障组的指令终于传来:“天气情况转为良好,可以实施飞行。”
范泽旭咬着牙,活动着已经冻僵的手指,将启动器插头接到飞机上,竖起大拇指,等待启动口令。
“刹车已带,油泵已开,可以启动发动机。”
“轰隆”数声,螺旋桨飞速旋转,发动机成功启动。滑跑结束后,无人机轰鸣着飞向夜空中最亮的那片星河。
静静地仰望星空,范泽旭突然意识到:“真正的高光时刻,不是我们站得多高、有多耀眼,而是内心找到奋斗方向时的那种充盈。”
二级上士 谢 亮
我到部队第二年就定岗在文书岗位。这些年的经验积累,让我熟知文书各项工作,做起事来游刃有余。
那年,某新型无人机列装后,全连官兵训练热情高涨,都在暗自“较劲”。今天你比我多背点理论,明天我就要在实操上胜你一筹。尽管飞行大多在夜晚进行,但疲惫丝毫盖不住大家神采奕奕的目光。
每次看着无人机飞行,我在欣喜自豪的同时也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虽然我现在的工作得心应手,但战友们都在不断挑战自己、做精专业,我真的要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吗?
我找到指导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组织能不能考虑让我也去操纵无人机?”
走出指导员的宿舍,大步走到阳光下,我看着远方连绵的雪山,心中默念:我这个文书,也想向天边奔跑。
班长的大衣
上等兵 刘心畅
我一辈子都忘不掉第一次上高原的那个晚上。
车里空间狭小,稀薄的氧气越来越难以支撑我的正常呼吸。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我的高原反应越来越严重,头晕,恶心,身体开始忍不住打颤。
好冷啊!我蜷缩起来,试图留住身体的温度。突然,一件带着热气的大衣盖到了我身上。我费力睁开眼,班长范泽旭一边给我掖好衣角,一边给我喂药。我没有力气说话,班长一直坐在身边陪着我。
我再醒来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班长靠着车睡着了,我把大衣脱下来,小心地盖在他身上,就像他照顾我那样。外面很冷,但我的心很暖。
(汤文元、董 浩整理)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