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六旬“孩子王”自制上百架“飞机”,还花样百变玩航模
在不少人眼中,航模是一项昂贵又难以操作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来自广州市白云区的航模“发烧友”林国坚却将其发展为入门十几元的老少咸宜的户外运动。林国坚在指导学生玩航模。本文图由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苏韵桦、庄小龙摄,部分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过去11年间,他亲手制作并送出上百架KT板(新型材料)“飞机”,组建航模飞行俱乐部,还进入校园免费教学和表演,花样“解锁”航模新玩法,让更多人体验航模运动的乐趣。
六旬“孩子王”玩出航模新花样
“除了一般飞行外,还要变着花样提高航模的娱乐性,用拉烟、拉彩带,空中放降落伞、手抛机甚至红包来吸引小朋友的兴趣,让更多人参与航模的大家庭。”每当说起航模,住在白云区、65岁的林国坚就像一位“孩子王”,脑子中涌现不少趣味十足的航模新玩法。
上世纪60年代,上小学的林国坚就对航模十分着迷,无奈既没钱,又没材料和教程,他只能用捡来的木片削成飞机模型,放在家里作摆设。
到了2006年,林国坚偶然碰见有人在珠江新城玩航模。看着航模在空中翱翔,林国坚意识到这是实现儿时梦想的机会,随即上网浏览大量有关航模的贴吧、搜索航模图片对比着 制作、买遥控器进行组装等等,一步步摸索着学习。“当时太苦了,没有师傅,连航模的重心都不懂,制作出来的航模不及格,操作也不熟练,经常‘炸机’(指由于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等因素,导致航模不正常坠地)。”
待技术娴熟后,林国坚到赤岗的空旷草地试飞,并逐渐吸引不少爱好者。“玩航模是一件快乐的事,我希望更多人分享这份乐趣。”林国坚说,为了让“新手”更容易入门,他乐意悉心免费教学。
就这样一传一或一传多,越来越多人、甚至前省队航模选手也愿意参与进来,林国坚随即成立以F22战斗机为名的广州22飞行俱乐部,不断壮大至100多人,飞行足迹踏遍广东、云南、湖南、新疆等地。
除了琢磨遥控技术,林国坚也喜欢制作和收藏各种类型的航模、海模和车模。“导弹车、海警船、航空母舰、水上飞机……家中只摆放着常用的十几架模型,其余的只能放在机库,数量太多了。”林国坚笑言。
林国坚收藏的海模
11年送出上百架自制航模
如何打破对入门能力和场地要求高的壁垒,让更多人认识航模运动?林国坚想到让航模进校园的办法。去年起,他和2位航模爱好者组建教师志愿队伍,与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一拍即合,每周一次为2个班的学生趣味授课。
林国坚介绍,考虑到场地和安全因素,团队着重教授航模和航空知识,同时留出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手抛机的“高阶版”制作和玩耍技巧,用电脑软件模拟航模操作飞行,并配合航模飞行演示等。
“我们经常教导学生,不同飞机有不同的机翼,但重心位置有一套规律,调整好重心,手抛机也能玩得出色。”他拿起一架手抛机给记者演示,“揭开机头盖,在里面的泡沫插上钢珠、螺丝钉等材料,就能调整重心。”
除了手抛机,KT板“飞机”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林国坚说,过去11年间,他都坚持买来价格仅十几元的KT板制作“飞机”,至今已完成制作超过200架,其中上百架送给了感兴趣的学生和朋友,外搭一块切割好的KT板,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制作。
“我们一直坚持公益推广航模运动,开心是所有想法和举措的出发点。”林国坚说,飞行俱乐部从2013年起还和本地高中、植物园等开展公益合作,不定期带来航模表演,为更多人揭开航模的神秘面纱。在他的努力下,广州本地有越来越多人爱上玩航模,其中包括10岁上下的青少年,以及80多岁的老年人,部分年纪轻轻的爱好者还达到表演水平。
“自己动手制作航模、玩航模,不仅有趣,还能增长知识、锻炼身体。在中国,航模属于比较小众的体育项目,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普及,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林国坚说。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叶碧君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苏韵桦、庄小龙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周代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