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o2204 发表于 2023-8-15 05:18:01

挂牌新三板,两年内融资超两亿,这家无人机企业如何做到的?


资料图片

长江日报讯(记者王大千 通讯员袁哲)2008年冬天的一场大雪,让一位青年看清楚了未来工业级无人机应用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于是,一家叫“易瓦特”无人机公司就此诞生了。数年后的今天,用无人机替代人工,在电力、安防、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无人机市场竟然发展到如此程度,而“易瓦特”无人机公司也成为中国民用工业级无人机的龙头企业。

近日,湖北省上市办与长江日报联办的《新三板荆楚行·企业价值再发现》新闻专栏,走进了工业级无人机龙头企业,总部位于武汉市江岸区科技创业中心的易瓦特科技股份公司(股票代码:834809),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赵国成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易瓦特人如何用技术+资本模式,专注做好工业级无人机。

一场罕见大雪引发创业“火种”

2008年冬天,罕见的大雪天气席卷南方大部分地区。一时间,南方多个省市的供电、供水设施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各地的电力设施抢险工作上,一位年轻人发现了无人机这一新技术的应用优势。

“假如能利用现代化智能手段,代替人工进行电力领域的空中作业,这将大幅提升作业效率,这有可能带来对整个行业应用的变革,并带来巨大的商机。”赵国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一个企业家的成功与否,物质财富只是表象,社会责任感才是衡量的标杆。“作为一名企业家必须肩负起社会责任。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赵国成这样想,也尽心尽力这样做。在那场雪灾中,他深入到救灾现场,为灾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他和朋友们发现,应急小组没有办法第一时间了解到一些受灾的地区的受灾情况。

“正好,那时候中央电视台有一期节目,介绍军用无人机,我就想,是否能把无人机应用到一些民用的领域。既可以解决普通人依靠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带来的诸多的不便和困难,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商机。”有了商机前景,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调研。赵国成通过两年多的市场调研、行业走访等,做了一些可行性分析,确认未来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

与此同时,2008年初,过去一直做电网智能设备代理的赵国成遭遇了一场挫折。他所代理的一家日本产品,一年有几千万的销量,但突然不给他代理了。这也让他强烈意识到,“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实体项目,这样才有主动权”。在2010年,“易瓦特”公司诞生了。

为什么给公司起名“易瓦特”?赵国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个“易”有一个谐音是机翼的意思,代表航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开创了工业革命;第二层意思,“易”有《易经》的意思,《易经》是属于中国的;瓦特属于西方,希望“易瓦特”中西结合,能够建成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化的企业。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与其他的科技型企业一样,技术创新一直都是易瓦特的核心竞争力。

易瓦特的团队从创业初的二三十人,逐步发展到300人,从选择无人占领的工业级赛道到挂牌新三板,职业经理人出身的赵国成小心翼翼地把控着公司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节奏。

在易瓦特成立伊始,赵国成就一直以技术为核心。为弥补公司技术方面的不足,易瓦特不惜重金引进国际人才与技术,组建了一支由北美、欧洲及本土顶尖人才组成的国际化科研团队,加快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为了达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易瓦特在人才培养上持续投入。

事实上,在科研及人才领域的高投入带来的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是易瓦特发展的“永动机”,易瓦特的核心技术包括全系列无人机整机设计技术、复合材料一体成型技术、动力系统开发技术、有效应用荷载技术、飞行测试技术、电子飞控技术,并成为第一家获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鉴定的民用无人机制造企业。

2012年,易瓦特无人机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试飞成功。赵国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未来的无人机,尤其是工业级无人机的发展,将从过去追求飞行稳定性的“航空器思维”向追求智能化的“机器人思维”转变。

要走在科技时代的前沿,必须要取得技术领先,而易瓦特早已行动。在外部环境感知方面,易瓦特加大力度研发机载设备,形成机载三维激光雷达、机载紫外成像仪、机载红外夜视仪等全系列机载外部感知设备。此外,专为无人机超视距飞行而设计的无人机地面站,能够对无人机的航迹、飞行姿态进行实时修正和监控,进行实时画面监视,并对重要数据源进行保存,实现无人机飞行导航控制,并进一步加强无人机智能化的研发与应用。

服务客户特定需求 拓展无人机应用

与其他作业工具不同,工业级无人机对专业技能要求高,运营成本高。所以,工业级无人机的客户更青睐单纯地购买服务。针对于此,易瓦特行业应用服务市场的大门也随之打开。

赵国成介绍,以警用无人机为例,为应对各项突发事件,警用无人机需要在各种非正常状态下及时快速有效出警,第一时间传递现场实况,为警情处理提供精准决策依据。为此,易瓦特科研团队在飞行稳定性及机身材料上,下足了功夫。经过反复的试验与调整,以及长时间的飞行测试,终于研发出玻璃纤维材质的全包围防水型外壳,保障无人机在雨雾天气下,能有效避免无人机电气及机械部分受损。搭载可见光相机、红外热成像仪、紫外成像仪、夜视仪等设备的使用,最终实现无人机全天候作业的要求。除了安防、海事、石油、电力、农林、交通等公共事业以外,易瓦特的行业布局也拓展到了生活领域。

在无人机行业应用服务市场的强势出击,易瓦特也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无人机驾驶员队伍作为支撑。于是,易瓦特有了自己培养无人机驾驶员的想法,但直到2013年民航局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以及到中国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获准管理民用无人机驾驶员资质并开展一系列工作,才有了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的统一要求和标准。此时,易瓦特又从中敏锐地察觉到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市场的机遇。

接下来,按中国AOPA的要求,易瓦特专门成立了航空飞行学院,耗费巨资打造一支由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教员组成的师资团队,并在武汉市后官湖航空运动中心成立了试飞训练基地。2014年8月1日,易瓦特航空飞行学院取得了中国AOPA颁发的第一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训练机构临时合格证(UAS-LJG-0001)。凭借易瓦特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高质量教学模式,2015年8月1日,中国AOPA正式为易瓦特航空飞行学院换发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训练机构合格证(UAS-JG-0001)。

挂牌新三板 资本助力企业发展

准确的市场定位、过硬的技术基础和稳健的业务拓展,易瓦特实现稳定的业绩增长。2015年,易瓦特成为为数不多、营收过亿元的无人机生产企业。良好的市场表现与优秀的成长性,被大量投资人所看好。

“创业早期,也有不少投资机构找上门来要投资易瓦特,但当时都被我们婉拒。”赵国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那时为了企业能够高度统一思想、快速发展,通过企业自有资金及回款,已形成良性现金流,但后来,无人机风口出现,大量资本涌入无人机领域,如果此时再不引进资本快速做强做大,则易瓦特可能被边缘化,甚至出局。从那一刻开始,易瓦特开始融资。

赵国成告诉记者,经过前期的对接,他与知名投资人汪潮涌见面聊了10多分钟,就敲定了信中利资本的投资。易瓦特还先后获得了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2015年12月14日,易瓦特登陆新三板,成为中国民用无人机主业第一股。

通过资本运作所带来的资金注入,为易瓦特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发生产提供保障,同时也为易瓦特提高知名度、继续扩展行业布局提供了强劲动力。赵国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们需要资本注入,却又不完全依赖于它。资本对于易瓦特,更像是加速成长的营养物质,而不是救命稻草。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够保持独立的决策能力,坚持贯彻公司的发展战略,保障公司的稳定增收,从而与投资人形成良性互动。”

参与无人机国标制定 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随着无人机数量的增加,无人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需求更加凸显。在互联网与云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中国AOPA牵头开始了无人机云系统的开发,易瓦特也积极地参与配合。公司以无人机运营人的角度,为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加可行的思路与建议。2016年3月初,第一款无人机云系统——“优云(U-Cloud)”获得民航局颁发的试运营资格。该系统将为无人机运营人提供飞行计划快速报备、无人机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无人机航行情报查询等服务。此外,易瓦特还积极参加细分行业的无人机标准制定。

随着易瓦特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知名度和实力快速增长,易瓦特也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自然灾害、以及紧急突发事故面前,易瓦特无人机均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时监控灾情、险情,为现场救援及灾后重建提供有力依据。赵国成说:“易瓦特能做的不仅仅是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救灾慈善,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以快速的反应、积极的行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今年7月,易瓦特宣布获得1.3亿元B轮融资,这也是2017年上半年中国民用无人机领域企业公开披露的融资最高金额。此前,易瓦特在2015年第二季度也曾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两年内融资累计超过2亿元。

赵国成表示,借助资本的力量和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如今,易瓦特的产品已从单一的无人机系列发展为涵盖七大系列十多个产品,掌控六大核心技术、申请500多项专利、主打产品在多个行业销量第一。同时,易瓦特已不局限于无人机整机制造领域,而是集全系列无人机及核心器件研发与制造、智能存储管理、智能云系统平台、驾驶员培训、行业应用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力强劲的创新科技企业。

环顾无人机领域,近年来的无人机热已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该行业,赵国成表示,如何对投资人注入的资本进行有效的利用,加快公司成长的同时推动行业的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回报价值等,“面对这些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从目前的表现来看,易瓦特做到了。”

【编辑 李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挂牌新三板,两年内融资超两亿,这家无人机企业如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