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反坦克导弹的历史终结了?某FPV无人机几乎抢光全部战果
伴随炮火的轰鸣,硝烟的弥漫,一架造型扁平的小型飞行器在battlefield空中翱翔。它没有驾驶舱,没有机翼,连一个座舱都没有,只是一架看似普通的无人机而已。但就是这架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却在俄乌战争的沙场上,重塑了人类战争的版图。是的,随着一次次战役的反复较量,双方各自的装备和战术都经受了历史的洗礼。然而最终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这场冲突中当之无愧的"赢家",却是那个本该默默无闻的小角色——FPV无人机。
矮小精悍,平民造价(Affordable Yet Lethal)
所谓FPV无人机,全称"第一视角遥控无人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遥控设备操纵小型无人机飞行,机载摄像头可以为操作员提供仿佛亲临一线的"机载视角"。
在俄乌战场上,这种无人机以其平民化身份脱颖而出。造价通常在1000-2000美元左右,外形精巧、出入自如,不仅购置和运输十分便捷,维修保养更是小菜一碟。对于人手有限、弹药短缺的前线小分队,完全可以自掏腰包购买搭配。
可它的战略意义却远远超越了本身的身价。无人机机身可挂载各类弹药,包括传统的反坦克手榴弹、火箭筒等,且由于体型小巧,射程虽不算远但可轻松贴近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俄乌双方士兵无不钟情于它矮小精悍、一击必中的独特魅力。
简便可控,杀伤猛烈(User-Friendly Yet Deadly)
相比之下,从前备受推崇的反坦克导弹系列,在这场战争中则黯然失色。客观来讲,导弹虽然装药量大、破甲深度强,但昂贵的价格、庞大的体积、复杂的操作流程,都给了它沉重的负担。
更为致命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暴露身形,否则无法对坦克直瞄射击。这种高风险行为,往往令操作员们在战火纷飞的地方赔上一条小命。导弹射程虽远,但在钢铁洪流横行的近程战场上,辗转腾挪也是一种奢侈。
反观无人机,只需操作员远离前线,藏身掩体便可遥控操作。除了初次投放时的短暂风险,后续打击便可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持续"虚按"。对于步兵小分队而言,无人机化身"火力先锋"无疑是上上之选。
隐形无踪,安全打击(Covert and Safe Attack)
除了使用便利,无人机在战场上的隐蔽性也是一大优势。其体型小巧外加超低空飞行,基本无specs给雷达和防空系统捕捉到位置;同时无人机的微型噪音,在枪炮的炮声中更是几不可闻。
通过遥控飞行器搭配空中侦查,操作员先发现目标位置,而后绕到掩体死角处,利用无人机突然窜出,造成瞬间打击。即便遭到还击,只要头一缩就能立即隐蔽回掩体。相比战场上各类隆隆盘旋的大型装备,这种近乎隐形的打击方式,无疑给了无人机在近战中获胜的先机。
无疑,在俄乌战争的热火中,无人机这一科技孩子在人类的战争版图上,正重塑着一个全新的王朝。
传统遭遇质疑,飞弹迎来黄昏(Doubt Cast on Missiles' Future)
但无人机的骄人战果,却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导弹武器的重新思考。西方对乌军的"标枪""游骑兵"等新式反坦克导弹,本已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力求突破新型坦克装甲。但现在看来,这种基于坦克主体设计打造的导弹,战略思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
面对无人机群的精确打击,坦克本身存活空间都越来越小,再精进导弹对抗坦克装甲似乎也就失去了意义。现在炙手可热的,已经不再是单兵反坦克武器,而是团队协同无人机编队,灵活应对各种地形和装甲目标。
未来之路,瘦小即强(Small is Powerful for Future)
这也许就是未来导弹武器发展的新路径。为满足无人机携带,导弹需要做到更小型、更轻便、更易于遥控,而非锲而不舍地追求射程、破坚力以对抗重型坦克装甲。
一场战争常常能够彻底改变武器的发展方向,使它们发生180度大转弯。反坦克导弹是否真的已走到了尽头,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发展一定将围绕小型无人机这个全新战术平台展开,而推动这一转折的正是俄乌战争这个"终极试验场"。
结语:战争,永远滞后于新科技(War Lags Behind New Technology)
无论科技如何飞速发展,人类的战争观念和战术体系总是滞后于先进科技的脚步。就在不久前,我们还在热火朝天地研发各类反坦克导弹系统,殊不知它的对手早已悄然来袭;就在我们还在坚信未来主战坦克将更加庞大和坚固时,它们的终结者却在暗中积蓄力量。
这一切的启示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战术思维也必须与时俱进,不可固步自封。人类要时刻保持战略上的开放视野,在武器装备上保持思路的多元化。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头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