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郁:给无人机“牵”上看不见的“风筝线”丨530致敬科技工作者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无人机玩家可能有一个烦恼,操纵着无人机飞个几百米就得返航;遇到网络不畅通时,还得紧赶慢赶反复导数据;如果要无人机送个快递什么的,那小几百米的飞行控制距离就更尴尬了……不返航就掉落、没有统一的飞行控制链路标准、数据回传卡顿,是长期困扰无人机行业的飞控数据链之痛。
有没有一种办法,让无人机飞远点?有没有一个平台,让操纵者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远距离遥控?有没有一种方式,让传输数据时更畅通?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移动5G无人机通信系统总设计师苏郁和他的团队把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给满天的无人机装上了一根根看不见的“风筝线”。致敬科技工作者,封面新闻在“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前采访了苏郁。
苏郁
成都控制北京起飞 给无人机“牵”上风筝线
打开控制平台,轻触屏幕,无需到现场,只要能在互联网上访问云平台,输入指令,就能控制数千米外的无人机平稳起飞。“在成都可以控制北京的无人机起飞。”指着屏幕,苏郁告诉封面新闻。
作为第一代移动通信人,苏郁没有想到移动通信发展速度如此快。“第一代移动通信,中国跟着世界跑;3G时代,中国有了自己的移动标准TD-SCDMA;到了5G时代,中国开始领跑世界。不再是打电话发信息这么小儿科的事情,我们要用5G赋能千行百业,如教育、医疗、农业等等,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找到发展新动能。”
低空经济,就是苏郁和团队瞄准的一个战略目标。“刚好一个偶然的机会,无人机业内的工程师和我聊起了无人机行业的数据链之痛。无人机在天上飞,看似没有人驾驶,其实是地面上有人在操控,地面通过什么方式来控制?即无人机的通信与控制链路,简称飞控链路,它就像看不见的风筝线,用电磁波当载体,传输通信控制信息,控制着无人机的起飞和降落。然而这个飞控链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每个厂家用每个厂家自己的,飞行控制距离很有限,还不能实时回传大带宽的信息流及数据。”
怎么办?5G能做什么?能不能用5G信号来做无人机通信的标准数据链路?用低时延、大连接、高速率5G来传输信息和数据?
“我们闭门研究了一下,得做三件事情。第一,在无人机上装一个机载5G通信终端,我们自主研发了一个哈勃一号。”纸牌盒大小的哈勃一号被装在无人机飞上天后,这个专用的终端就能接收5G信号,无人机就变成一部手机,接入到5G网络里,接收来自地面5G基站的信号。
“第二件事情,开发一个统一的平台,用5G作为飞控数据链,适配所有厂家无人机。我们又自主研发了名为中移凌云的5G网联无人机管理控制云平台 ,这是我们提出的概念,只要是用5G无线电网络信号做飞控数据链的无人机就叫做5G网联无人机。”
这样,飞机装上哈勃终端,接入5G网络,又与云平台相连,就可以通过访问云平台来控制无人机的起飞降落,完成作业任务。
5G赋能千行百业
“用这套体系有三个优点,这个可以适配所有厂家无人机;它提供了一个标准的5G信号格式,可以互联互通;用我们研发的技术体系,可以实现远程超视距控制操作任务。即使超过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只要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有5G信号的地方,我都可以远程超视距控制。可以在成都控制无人机在北京起飞,可以在中国控制无人机在国外完成作业任务……前提只有一个,在终端里装一个漫游SIM卡,资费跟物联网卡一样,成本并不高。”
像打手机电话一样,用5G操控无人机,这是无人机领域的一个创新。
让暴雨中的信息孤岛重新联结
“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告知情况、联系家人。祝平安!”
2021年7·20河南特大暴雨洪灾中,这条救灾短信在中国移动的应急网络间传递,搭起了灾区空中的“信息走廊”。这个“空中信息走廊”,就是由中国航空工业的翼龙-2H无人机搭载的中国移动“基于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翼龙平台的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应急救灾,是5G+无人机的又一个应用场景。
与翼龙的合作,源自苏郁的一个设想:如果遇到水灾、地震,水一冲、电一停、路一毁,地面通信网络全毁,卫星通信车开不进去,信号怎么送进去?“我想要不试试无人机,让无人机‘背着’空中基站,在空中盘旋辐射网络信号,这样行不行?于是我们就跟翼龙开始合作,合作一年就把产品研发出来了。因为我是通信系统总设计师,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基于大型固定翼无人机翼龙平台的应急移动通信系统。”
这个系统中标了应急管理部一项救援救灾产品服务项目,2021年3月刚刚完成交付,7月就在河南派上了用场。翼龙无人机从远在贵州的机场起飞,飞行5小时后来到河南郑州灾区上空3000-4000米高度,通过“绑定”在翼龙上的应急通信系统,向地面5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射信号。
“在翼龙无人机肚子里,装上了一套我们自主研发的应急通信系统,这就形成了一个‘空中基站’。”
在翼龙无人机上装上应急通信系统
苏郁告诉封面新闻,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获得日本专利授权,美国、欧盟已经专利申请受理。
30年前 不知道移动通信会这么火
“我、我父亲、我弟弟都是一个专业的。”苏郁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我选通信专业比较简单,因为我父亲是通信工程专业的老师,我和我的弟弟于是都选择了通信工程,算是一种传承吧。”
本科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苏郁一辈子都在跟通信打交道。“跟家人不同的是,我是一开始就做移动通信。”
“我1991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安市电信局移动通信分局工作,担任助理工程师。我们几个学生是第一批员工。1992年9月10号,西安电信的第一部移动手机才开通,往外放号,因为工作关系,我用上了大哥大。”
1992年前,中国只有两个城市有移动通信网络,一个是广州 一个是北京。苏郁还清楚地记得,用手机打一分钟电话的资费是2毛,并且打进打出都要收钱。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移动通信的发展如此迅速。30年不到,中国移动已经发展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电信运行商,拥有了三个世界第一:9亿7千万户数全球第一、网络规模全球第一、营业收入全球第一。
(图据受访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