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行特斯拉”的起落看电动飞行汽车行业风云
在科技浪潮汹涌的时代,电动飞行汽车行业犹如一颗璀璨却又充满变数的新星。曾经备受瞩目的“飞行特斯拉”——Lilium的发展历程,便是这一行业的生动写照。Lilium自2015年成立以来,凭借着在复合材料、空气动力学及制造技术方面的专业优势概念,在没有实际量产产品的情况下,仅靠PPT展示未来愿景,就成功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方,如腾讯、Freigeist、Atomico等。其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通过SPAC方式于纳斯达克上市,巅峰市值超百亿美元,累计融资约15亿美元,这无疑是创业初期的巨大成功。然而,其产品研发却困难重重。2019年宣布的全电动喷气式五座飞机原型机LiliumJet虽完成首次试飞,但后续进展停滞,计划中的2024年下半年首次载人飞行也未能实现,最终因资金链断裂破产,着实令人唏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竞争对手。美国的Joby尽管亏损严重,但背后有丰田高达8.94亿美元的雄厚资金支持,且在整机取证上取得新突破,FAA试飞员已开展认证测试飞行,商业运营计划最早于2025年启动,并与多国达成合作意向。Archer也凭借投资人资金与大额订单,商业化进程顺利。在国内,低空经济赛道同样竞争激烈,超30家企业投身eVTOL整机研发,车企更是纷纷布局。小鹏汇天计划2026年交付分体式飞行汽车,长安、广汽、奇瑞、吉利等车企也在飞行汽车领域积极推进,各地政府设立产业基金大力扶持,预计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2万亿元,2035年达3.5万亿元。Lilium的破产为整个eVTOL行业敲响了警钟。技术创新固然关键,但商业化落地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初创企业在追求前沿技术时,不能忽视产品的可实现性与市场的接受度,需合理规划资金,确保研发与商业运营的平衡。对于投资者而言,不能仅被概念吸引,更要深入考察企业的技术实力、团队执行力与商业化潜力。而行业整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难题,推动电动飞行汽车从梦想照进现实,开启未来出行的新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