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耳”与“软刀子”——从3套新型反无人机系统说起
近年来,无人机在一些战场上得到广泛应用。它们显现出的威力,受到各国关注。尤其是一些FPV无人机的使用和无人轰炸机的出现,让人们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无人机作用的同时,也开始研究怎样对无人机进行反制。对付来袭的无人机,最直接的方法是将其击落。简单来说,就是在雷达和光电设备等辅助下,用小型导弹击毁距离较远的敌方较大型无人机,使用小口径高炮或速射炮等应对距离较近的来袭无人机。
无人机设计与使用方面的一些变化,如微型化及蜂群化使用等,正在使这种直接击落变得更加困难,并催生出新的反制手段。比如,2024年10月,在第四届土耳其国防、航空和航天工业展览会上,土耳其一家公司展出的1套被动探测系统和2套软杀伤系统,就体现出该国企业在打造“顺风耳”、锻造“软刀子”两种反制无人机手段方面的探索。
土耳其的这套被动探测系统是一种声学系统,总重量不到25千克,用三脚架支撑着按一定阵列布置在多个工作臂上的18个传声器。该系统的研发定位是能够“听音辨器”,即可以根据无人机的旋翼声或发动机声,对一定范围内的微型和小型无人机进行探测、分类、跟踪,是名副其实的“顺风耳”。据称,在较好天气条件下,该系统的探测效果会更好,从探测无人机到完成分类约需一秒,最多可同时探测10个目标。
同时展出的2套软杀伤系统分别是一种反应式干扰器和“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该反应式干扰器,既可使用电池提供动力,也可通过连接主电源展开工作,能够探测FPV无人机与操作者“沟通”的通信链路频率,对其进行干扰。据称,它可以干扰更多对象,比如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信号等。
“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则是一种可让目标无人机导航系统产生误判的装置。简单来说,它能通过向目标无人机发送一定的定位导航信号,让目标无人机误以为已到达“目的地”,或者前往“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操作者想让它去的地方。
从“顺风耳”到“软刀子”,土耳其相关企业在这方面的探索,反映着一种趋势——世界各国在持续增强反无人机的能力。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当前对无人机的反制主要有以下两大发展路径。
一方面是在无人机的组成、结构上做文章。无人机为了减重,常会使用很多轻质复合材料,抗冲击能力不强。一些弹丸的高速打击,就可以让它四分五裂。基于此,有的企业研发出反制型无人机,如波兰先进防护系统公司研制的“无人机截击机”,依靠其坚固的躯体和航速,直接去撞击目标无人机。无人机上的电子设备较多,防护力较弱。不少国家针对这一点,加快了对激光和微波反无人机系统的研制。一些此类武器已投入实战。无人机大多靠旋翼飞行,有的战场上已出现了一种反制型无人机,通过在无人机上捆绑棍子,实现对目标无人机旋翼的抵近和精准“绞杀”。无人机体形较小、飞行速度较慢,一些国家的企业为此研制出可抛掷绳网的反制型无人机,选准时机,就可将目标无人机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是在无人机的运行机理上想办法。如果无人机飞行速度加快,机翼或发动机的噪声就会变大。针对这一点,声学被动探测系统应运而生。无人机遂行任务要不断与操控者“交流沟通”,因此一些国家研制出针对这些通信信号的干扰器。一些自主化程度较高的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支撑,于是一些防务企业开始研制像“变色龙”无人机诱捕系统这类装置。无人机飞行路径变化快且越来越善于借助地形地物遮挡自身行动,于是一些国家开始重新启用空中气球,企图借此实现对目标区域的长期扫描。
但是,与无人机设计、使用方面的不断变化相比,这些反制手段单靠哪一种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多措并举、综合运用,才有可能明显提升反制无人机的效能。土耳其这家公司同时展出3套互有关联的反制系统,可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苏 健 郭文聪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