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金色轰炸机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11月5日,中国与俄罗斯在广西梧州达成了一项技术合作,双方签署了《航空技术及装备引进的合作协议》。协议内容规定,双方将在低空(应急)装备制造产业业务领域开展合作。俄罗斯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的航空技术专家们日后将常驻广西梧州,在大载重直升机技术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支持。俄方还承诺,会将这些技术转化升级形成在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另外,双方还要在无人机领域合作,但显然这会是中国对俄罗斯技术输出的地方。总而言之,对于这项合作的基本内容,外界猜测可能就是俄罗斯会用米-26的技术,来换取中国在察打无人机方面的技术。若果真如此,对双方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
▲乌法国立航空技术大学,图片来源:网络
众所周知,俄罗斯自俄乌战争开打之后,就已经暴露出了在无人机技术方面的短板和劣势。俄军在战场上目前广泛使用的无人机,包括小型侦察无人机“海雕-10”、 “副翼”、“前哨”,自杀式打击无人机(巡飞弹)“柳叶刀”系列,剩下对付单兵的大量无人机,都是商用无人机的改装产品。俄罗斯现有的无人机呈现出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产品线并不齐全,芯片还得大量靠买。俄军除了缺乏专用的军用单兵无人机之外,在察打一体化无人机领域尤其空白,即使是现有的成品无人机,也需要大量使用国外生产的芯片。这些问题,对俄军的前线作战已经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俄军用于侦查的“海雕-10”无人机,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大疆”这样的民用小型无人机确实可以在经过改装之后成为“炸弹快递员”,但是它的基础架构仍然不是用来适配战场环境的。放在广袤的乌克兰大平原上,“大疆”的信号还算不错的。但是放在山脉丘陵地区,或者乌克兰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这些民用无人机的信号就很容易被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物体干扰,变得不受控制了。自然环境尚且如此,更别提在电磁环境复杂的高端战场上,商用无人机肯定很难适应这种作战需求。如今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双方的反无人机装备都十分匮乏,这也是俄乌战场小型商用无人机泛滥的一个根本原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用无人机具备和军用无人机一样的抗干扰能力,这一点俄军肯定是清楚的。所以在乌克兰战场上的DIY无人机经验,未必在日后就能经得起推敲。
▲乌克兰战场上的改装无人机,图片来源:网络
俄军缺乏察打无人机的事实,也让俄军在很多作战行动中陷入被动地位。比如2023年俄乌双方激烈交锋的巴赫穆特战场,双方起码在这里死斗了一年以上,总伤亡据称双方加起来达到了数万。而巴赫穆特这个地方,在战前不过是一个人口仅有5~7万人,面积只有约41平方公里的小城镇。在这场战役的全过程中,俄军并没有任何一架类似“翼龙”3的无人机入场参战。设想一下,如果“翼龙”3参战,俄军绝对不用打得这么辛苦,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了。毕竟“翼龙”3无人机可是国产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巅峰之作,“翼龙”至今已经出口了11个国家。
▲巴赫姆特,图片来源:网络
它的特点就是高航程、高载弹量。根据数据,“翼龙”3的快速度为370千米每小时,可以在空中连续作战将近40个小时,最远航程可达10000千米,作战半径大约在4600千米左右。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为6吨,总载弹量超过了2.3吨,总共有8个挂点。拿俄军最常使用的FAB-1500温压弹举了例子,这种炸弹曾经被报道一次性击杀了乌军数百人。
如果俄军有了“翼龙”3,根本就不需要出动苏-34携带FAB-1500了,直接用无人机就行。无人机在出动架次上,可是要远远超过有人战机。无人机的使用和维护成本都非常低,比起苏-34更是如此。这样一来,宝贵的苏-34战机就可以用来执行其他任务了,更重要的是“翼龙”3即便被击落了也并不可惜。
▲“翼龙”3无人机简直就是“炸弹卡车”,图片来源:网络
俄军没有好用的无人机,说起来也就是“柳叶刀”还算不错,但它不能执行多种任务,就只是一种自杀无人机而已。由此可见,在整个无人机领域,俄罗斯欠缺的还有很多。要说起来苏俄的无人机起步并不算晚,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的确令人惋惜。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苏联就已经着手开始研发无人机了。苏联制程的第一款无人机是“雅克-9B””战斗机改装的无线电遥测无人机,主要用于监测核辐射。1960年,图波列夫设计局就研发成功了图-132战略侦察无人机,并在1965年列装苏联部队,累计生产了50多架。
▲图-243,图片来源:网络
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后来的20年里持续发力,又研究出了图-143和图-243。雅可夫列夫设计局也不甘落后,“蜜蜂”、“信天翁”和“蜻蜓”等小型战术侦察无人机都是该设计局的代表性作品。苏联在90年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组建了25个无人机大队,无人机的总数量近千架。结果到了90年代后,俄军军费锐减的同时,许多内部高层人士并不看好无人机的发展前景,直接把25个无人机大队中的17个给裁掉了,剩下的无人机大队管理权限也被交给了陆军。自此之后,整个俄罗斯无人机科研和生产机构几乎全部停摆,大量技术人员远走海外寻求生路。
后来的事实证明,没了好用的侦察无人机,俄军在两次车臣战争中的表现十分糟糕。直到2008年经历了俄格战争以后,俄罗斯才在官方层面上开始重视无人机的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文件政策给予支持,也终于算是在俄乌战争之前补上了一些无人机方面的漏洞,甚至拿出了“猎户座”这样看上去很不错的无人机。战争爆发前,俄军号称已经建成了40个无人机分队,拥有2000多架无人机。但在乌克兰战场上,这些无人机分队的表现真不能用“好”来形容,而且“猎户座”更是完全没有登场。
▲“猎户座”无人机,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已经证明,俄罗斯没有特别顶尖的军用无人机产品,技术方面欠缺很多。以俄罗斯现有的无人机技术水平,不仅不能满足俄军在战场上的需求,包括俄罗斯所提出的未来无人机航空发展战略也恐怕是很难实现了。而现在能在这个领域给俄罗斯提供帮助的,自然也就是中国了。不过,中俄似乎并没有在军方层面上进行合作,其中的理由也非常明显:中国要避免因为这种合作而招致欧美国家的反对,所以这种技术合作只能隐藏于民间对民间的合作当中,相比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种合作已经发生了很多次,而且还在发生,还要发生。
当然了,中国的技术也不是白给的,俄罗斯肯定得拿一些东西交换。本次协议中明确规定,俄罗斯要把大载重直升机的技术给中国,甚至派专家团队给中国手把手教学,还要申请专利,而这种大载重直升机,中国最有可能要的就是米-26了。
▲米-26直升机,图片来源:网络
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诞生于苏联时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稳坐苏俄重型运输机的头把交椅,是名副其实的“搬砖力士”。米-26研制于1971年,经历了12年才终于在1983年正式投入生产。它的最大起飞重量为56吨,总载重量达到了20吨,可选择的运输方式包括内部装载和外部吊挂。它的叶片长度为32米,总数8个,旋翼数量是世界单旋翼直升机叶片数量之最。米-26除了军用之外,非常擅长执行灾难救援任务。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经过了防辐射改装后的米-26S曾多次前往事故发生的中心地带,执行喷洒液体的任务。
2008年汶川地震时,中国派往汶川地震灾区的救援直升机中,也有米-26的身影。它曾创下过在两架次中,就将230人从灾区转移走的记录。米-26不仅救人,还向灾区调运了大量的推土机、挖掘机,为抗震救灾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中国一共有4架米-26,两架属于青岛直升机公司,两架属于哈尔滨飞龙。但此后中国再也没有买过,这可能是因为俄罗斯不愿意卖、米-26价格太昂贵、中国暂时不需要等等原因导致的。而且中国也一直没有逆向仿制,可能是解决不了发动机的问题,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中国的米-26直升机,图片来源:网络
近些年来,中国在国产运输直升机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目前我国研制成功且大量装备的大型运输直升机水平有限,与美俄的重型运输直升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重型运输直升机又是不得不有,且性能不得不先进的装备,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其实早在2015年的时候,中俄双方就曾经达成过协议,要联合起来研制一款新型的重型运输直升机。甚至这款直升机在后来的一次珠海航展上已经放出过模型。但不用说也知道,该项目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在2022年以后,基本上就已经没有消息了.最关键的是,中俄联合研制的中型直升机其实还比不上米-26,官方透露它的起飞重量在38吨左右,基本可以达到“海上种马”的水准了。但问题是它还是只停留在PPT里,并没有变成现实。对于中国来说,中俄联合研制重型运输直升机这件事似乎并不靠谱,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中国自己独立研发。如果真像外界所说,俄罗斯愿意出让米-26的相关技术,那对于我们研发自己的重型运输直升机,那还是相当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