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回复: 0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

[复制链接]

435

主题

493

帖子

1367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367
飞币
867
注册时间
2017-7-16
发表于 2025-3-20 17: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1.jpg

与战争初期的情况相比,目前俄乌战场上绝大部分的目标打击是由自杀式FPV完成的。由于要参加直瞄火力对抗,装甲机械化部队成为FPV主要的猎杀目标,其战术使用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但只要战场上机动直瞄火力对抗的生态位始终存在,坦克装甲车辆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基于长达数十个月的对抗与反对抗经验,一些野战条件下装甲部队反FPV运作的战术被逐渐摸索了出来。
背景

截止到2024年10月底,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3年,正在向第4个年头迈进,双方无人机攻防对抗日趋激烈,从最初的军用无人机到现今的消费级无人机、穿越机,甚至还有纸板无人机,使用的无人机种类越来越多,执行任务也越来越复杂。从无人机攻防角度看,双方都取得了大量战果。无人机作为新质作战力量,在低烈度冲突到大规模战争中都可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公开资料,俄乌使用的无人机涵盖美军无人机分类标准的全部类型Ⅰ~V类,Ⅰ、Ⅱ类及部分Ⅲ类无人机属于典型的低慢小目标,Ⅳ、V类无人机性能近似于常规飞机。其中,以FPV无人机为代表的可消耗性小型无人机作为一种成本低、操作易、突防力强的新质作战力量,在俄乌冲突中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打击武器。俄乌双方经常出动大批量小型无人机互相袭扰对方的地面部队,尤其是着重打击对方的装甲车辆、炮兵阵地、指挥单元等战场中高价值目标,对战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事实上,目前低成本可消耗性无人机已成为俄乌战场上摧毁目标最多的装备。据俄军统计,在2022~2023年,所有已发现被摧毁目标中只有约15%被FPV摧毁,而进入2024年,被FPV无人机摧毁的目标已占所有被摧毁目标的86%,火炮和反坦克导弹排在无人机后,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俄乌冲突表明,FPV不可或缺性已为交战各方所公认,其高效精准的打击能力、低成本高性价比,以及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等,使它成为重塑现代战场的利器。一架不到10万卢布(合人民币7000多元)的无人机可以毫不费力地摧毁一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坦克。一线部队可以直接在战场上组装FPV无人机,可以做成模块化结构,必要时更换天线,增减自导引模块等,这种做法在乌军部队已经相当普及,俄军许多有志愿者提供技术支援的部队中也可以这样做。尤其是在小型无人机引入人工智能元素实现了集群化、智能化行动之后,运用传统野战防空系统、手段对抗此类无人机目标的难度大幅提高。俄乌战场的野战防空作战经验表明,传统野战防空系统具备应付常规空中威胁的能力,但无法有效对抗以FPV为代表的低成本可消耗性无人机。为改善一线部队特别是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战斗环境,恢复其战斗活力,俄乌双方都在积极推动装备更新和战法创新,摸索建立符合自身国情和战场现状的反小型无人机作战体系,提升部队野战防空环境下对抗小型无人机的能力。这对世界各主要军事国家,最终重塑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野战超低空防空能力,打造相应的技战术体系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2.jpg

FPV(即“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的作战力量,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引起各国军方的重视。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战场的作战模式,也为未来战争形态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超低空微型目标的敌情侦察

野战条件下装甲部队的反FPV运作,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来打造一个作战体系,拥有摧毁对方FPV无人机或压制FPV无人机效能的能力,且覆盖对空侦察、指挥控制、主动对抗、被动对抗等反无人机作战全流程,而在全部流程中,对超低空微型目标的敌情侦察是首要涉及的,但俄乌战场的实践表明,这将与长期以来形成的看法形成冲突。传统的观点认为,应通过雷达侦察、电子侦察、光电侦察、目视侦察和声学侦察等手段来探测敌方小型无人机及其指挥单元。但要对小型无人机真正实现稳定可靠的监测,运作一套人力和仪器互补、以人为主的对空侦察体系可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装甲机械化部队处于阵地防御、火线后方补给或是行进途中的短暂停留时尤为如此。其主要原则是要在装甲机械化部队部署的阵地上空形成连续的目视侦察区。在具体操作上,是把对空观察员按三层结构进行网格布置,确保能探测到前沿当面6~14.5千米范围内的小型无人机目标。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3.jpg

俄罗斯Magistr-SV自动化防空火控系统

三层结构需做到观察员之间的间隔不超过2千米,层级之间的纵深距离应达到4千米,可获得较好的对空侦察效果。这一布局是由视觉可见性的距离(从100米至500米)和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系统(UAV)的光电侦察设备(EO/IR)的观察距离(从150米至8.7千米)所共同决定,也可以保证空中目标信息在层级之间传递所耗费的时间处于可以接受的水平。当然,这套由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超低空微型目标的敌情侦察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对其指导性意义也不必高估。这是因为在经过长期的高烈度战场运作后,前线技术侦察兵器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损耗,不得不更多地依靠人力观察员。人力和仪器互补、以人为主的侦察体系当然有其优点。比如灵活性好,任意一名前线战斗员均可通过目视手段或者运用光电设备参加对空侦察,整套对空观察防线可以随地面部队进退而灵活转移;再比如成本较低。而且通过多道对空观察防线,即使第一条防线出现漏网之鱼,后方的观察员也能发挥兜底作用,降低乌方无人机突防的概率。但这套系统的问题在于,由于调动了过多的人力资源,装甲机械化部队在野战条件下的综合任务能力将显著下降。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4.jpg

雷声公司“郊狼”导弹和KRFS雷达组合成的反无人机武器系统

另外,其效能的发挥易受天气和地势影响,只能在天气晴朗的乌东平原上才有可能奏效。所以,在野战条件下装甲部队的反FPV运作中,更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地丰富仪器侦察手段并提高其质量。比如,美国陆军在“聚合顶点4”(PCC4)项目中,针对近距离空中防御的不足之处,就演示了一种能够伴随装甲机械化部队行动的无人综合侦察系统。大体来说,这是一种基于无人平台的模块化、适应性强的防空解决方案。模块化任务有效载荷(MMP)将检测、瞄准、数据融合、效应器以及视距(LOD)和超视距(BLOS)远程操作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其传感器系统由一个用于高精度检测和跟踪的Spyglass 3D雷达和一个WESCAM MX-10D RSTA光电/红外传感器系统组成,用于高清、稳定的视觉跟踪和增强瞄准。此外,PCC4演示平台还通过AN/PRC-158下一代软件定义的无线电和大容量视距(LOS)L3 Harris(HCLOS)RF-7850W战术无线电来实现更广泛的控制、通信、数据融合和传感器资源管理。在为期六天的演习中(2024年9月7~13日),PCC4演示平台在困难的地形条件下成功行驶了超过175千米。它证明了能够被自主或半自主地部署在指定位置上,并通过搭载的多传感器有效载荷,对超过26千米外的超低空微小型空中威胁成功提供早期预警。显然,如果将这样的系统融入人力和仪器互补的反FPV对空侦察体系,其效能将得到指数级提升,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事实上,俄军也在为其在乌克兰前线的部队尽力提供这样的技术能力。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5.jpg

比如,俄军目前正在测试一款名为Magistr-SV的自动化防空火控系统。Magistr-SV系统于2022年开始生产,2023年交付俄军前线部队试用。该系统基于BMP-3步兵战车底盘,具备探测和识别对方小型无人机的能力,有效探测范围约为10千米。该系统集成了光电侦察设备、雷达侦察设备和无线电侦察设备,在危险情况下,它可以关掉雷达只使用光电和无线电侦察设备继续工作,从而规避对手的侦察定位和打击,因此具备较好的战场生存能力。不过,与美国陆军正在测试的自主/半自主式系统相比,由于仍然需要人力进行操作和部署,其战场效能是值得怀疑的。
被动对抗的技战术手段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6.jpg

在当前的俄乌战场上,装甲机械化部队于野战条件下进行反FPV运作的另一个经验,是要广泛应用各类被动对抗手段。比如,俄乌两军目前普遍都在军事阵地周边安插布置渔网。这是因为FPV自带的摄像机分辨率低,飞手一般无法看到渔网的网格,所以这种防护办法经常奏效。在具体运用上,渔网一般垂直安插布置在如炮兵阵地、交通线路等重要地点周围,利用渔网的网格将敌方无人机缠住并消灭,因此受渔网保护的地点将形成安全走廊。这种被动手段对装甲机械化部队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毕竟装甲机械化部队并不总是在机动中,特别是成建制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一旦处于非机动状态,渔网这类简单可行的手段将车辆、装备乃至整个驻留地域防护起来,就会体现出特别的价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渔网有这类特别价值,有相应作战需求的国家就要提前进行相应的物资储备。尤其是考虑到用于防护FPV的渔网还有些特殊要求。根据俄军反馈的情况来看,网格为5×5厘米,成分应为尼龙,颜色应是深色。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7.jpg

另外,成建制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一旦处于非机动状态,人员不可能长时间处于车内,必然要在相应的设施内进行休整,所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于野战条件下进行反FPV运作,也要考虑战壕、前沿维修点、油库等设施的反无人机被动对抗问题。从俄乌战场的情况来看,目前交战双方普遍的做法是在战壕上方加装链网,遮蔽住露天部分。当然,这类设施无法防止无人机直接打击战壕,但能使小型无人机从天而降时无法冲入战壕内部爆炸,从而削弱其打击威力,对战壕内的士兵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当然,作为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主战装备,坦克装甲车辆自身的防御能力更为关键。目前从俄乌战场反馈的情况来看,交战双方部署在前线的主战坦克、步兵战车等装甲车辆常常被安装上了防护网和顶篷,即便是西方国家提供给乌克兰的坦克、装甲车辆装备也是如此。甚至俄军主战坦克这种附加的防御结构还经历了从“铁帽子”到“铁笼子”,再到最为极端的“乌龟壳”三个阶段。俄军部分主战坦克在冲突爆发之前就开始加装公众称之为“铁帽子”的顶部格栅装甲,其主要目的是防御西方研发的各类攻顶式反坦克弹药,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从后续的实战效果来看,顶部格栅装甲对于防御攻顶式反坦克弹药多少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俄军不仅为现有的主战坦克加装顶部格栅装甲,更是为新生产的主战坦克安装了升级版本——带有爆炸反应装甲的钢制波纹板顶棚与格栅装甲组成的多面体结构,外形更像是一顶“铁头盔”。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8.jpg

俄乌装甲机械化部队于野战条件下进行反FPV运作的另一个经验是广泛应用各类被动对抗手段(本页各图)
随着巡飞弹以及自杀式FPV无人机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场上,俄军主战坦克无论是“铁帽子”还是“铁头盔”,开始失效了。特别是自杀式FPV无人机在飞手的操控下,能够非常灵活地攻击俄军主战坦克的后部以及侧面的薄弱部位,避开其顶部的“铁头盔”。对于任何主战坦克来说,炮塔与车体接合部的座圈部位都是最为脆弱的地方,但是在远距离交战中,敌方主战坦克或者反坦克导弹很难击中这里。挂载有破甲战斗部的自杀式FPV无人机则不同,其在熟练飞手的操控下完全可以通过灵活的走位,精确命中炮塔座圈部位,而破甲战斗部引爆产生的高温高速金属射流击穿此处部位后,很可能到达底盘下部的自动装填机,从而引爆其内部的弹丸以及发射药筒。所以,为了有效对付巡飞弹和自杀式FPV无人机,俄乌双方都想到了将“铁帽子”的防御范围大幅拓展,做成一个可以全部覆盖炮塔和车体的“铁笼子”。不过,这种临时手工打造的“铁笼子”过于脆弱,极易损坏,于是俄军干脆将一个完整的“铁皮房”扣在主战坦克上,其毫无疑问要比“铁笼子”结实多了。这种“铁皮房”大致为梯形结构,前部开有较大的窗口用于主炮射击以及相对较小幅度的水平转动、俯仰,后部则完全封闭,侧面以及后部下沿安装有裙板,将履带以及发动机舱完全包裹其中,车体前部加装了扫雷犁,“铁皮房”顶部还安装有反无人机干扰器,可谓不留一处死角。为了防止自杀式FPV无人机从正面的大窗口飞入引爆,还在正面窗口上沿挂上了多达十余条钢链。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铁皮房”的设计又有所改进,并形成了某种基本的“建造原则”,变得较为制式化。仅从防御FPV的角度来讲,“铁皮房”当然是有效的。但炮塔基本上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转动,其观瞄系统的视界基本上只局限于正前方了,而且主炮的水平射界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铁皮房”本身也是有相当重量的,等于变相增加了坦克动力-传动系统、悬挂系统以及行走系统的负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坦克的机动能力以及越野能力。所以,作为一种极端的应对,“铁皮房”式的“乌龟壳”坦克在俄军中也并不常见。事实上,为了尽可能不降低坦克装甲车辆原有的作战效能,在应对FPV方面,俄乌战场的交战双方也在寻求其他解决方案。比如,俄军结合战场经验,就开始为新投入俄乌战场的主战坦克配备“反无人机橡胶垫”。炮塔和车体的间隙一般是整辆坦克防御最脆弱的部分,因此频繁受到可以选择进攻路线的小型无人机重点打击。“反无人机橡胶垫”通过悬挂在炮塔周围自然下垂来遮蔽与车体的间隙,从而实现保护坦克的目的,此类手段虽然简陋但可以有效防止无人机钻入炮塔和车体的缝隙,俄军介绍称无人机在撞上这种橡胶垫后“金属结构会变形、断裂并失去其性能”。
主动对抗的技战术手段

装甲机械化部队于野战条件下进行反FPV运作的另一个重点,是主动对抗。主动对抗是指通过火力、物理破坏和电子干扰等软、硬杀伤手段直接摧毁敌方无人机。比如在软杀伤方面,俄军就高度重视在实战中干扰无人机频段,为其装甲车辆、重要军事阵地配备“防波堤”、RP-377UVM1L、Saniya等型号的电子战系统。以“防波堤”电子战系统为例,据称它有能力对868兆赫兹、915兆赫兹、1300兆赫兹、2400兆赫兹等18个频段进行干扰,这已经比较完整地覆盖了乌军无人机控制运行所依赖的频段,它能令来袭无人机无法回传数据,操作界面陷入“花屏”。乌军同样拥有类似的电子干扰手段,甚至在北约的支持下更为先进有效。不过,从当前俄乌战场的情况来看,单纯的电子干扰对抗作为消耗性武器的FPV,其效果并不显著。交战双方都在寻求新的频率来控制无人机,比如俄军就开始使用光纤制导的线控FPV来进行对抗。尽管有人认为,加装光纤和放线设备后,FPV变得更像是一种低速游荡弹药,降低了其作战效能。自杀式原本就是射程很短的一次性武器,体积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加上额外的光纤,这些无人机就更飞不远了。而且光纤可能会被树枝等障碍物卡住,或者与其他无人机缠在一起,这些都会限制FPV的作战能力。但线控FPV只是应对电子干扰的一种策略,俄乌两国还在探索更加简单且经济的解决方案,其中之一是为无人机配备低成本的图像识别模块。这样一来,无人机就能实现“发射后不管”,自动寻找并锁定目标,不再惧怕信号中断,对操作员的要求也有所降低。退一步说,对于已经靠近打击目标的手控FPV即使被干扰也依然能沿原本路线继续飞行完成打击,特别是在飞手可以通过大量实战积累经验、形成手感的情况下,此类现象出现的概率不低。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反无人机电子干扰枪已经失去了前线部队的信任。常规的反无人机干扰枪通过对目标无人机进行定向干扰,使其无法接收控制员的指令,从而实现瘫痪无人机的目的。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目标无人机被反无人机干扰枪瘫痪后会自主爬升至相当高度以重新获取控制员的指令,这使得反无人机干扰枪的作战效率大为降低。据俄乌战场反馈的情况表明,在现阶段的前线环境下,反无人机干扰枪有效的打击概率大约仅为10%。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9.jpg

“反无人机橡胶垫”通过悬挂在炮塔周围自然下垂来遮蔽与车体的间隙,从而实现保护坦克的目的(上及右)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10.jpg

事实上,通过观察俄乌战场上俄乌双方反FPV运作不断螺旋式升级的情况,有观点认为装甲机械化部队于野战条件下进行反FPV运作,主动对抗的关键要放在形成有效的物理破坏效能上。当然说到这一点,类似于“战列品”那样的坦克主动防护系统在改进算法后,或许会被认为会有很好的反FPV价值。但问题在于,要在前线所有的坦克装甲车辆上配置主动防护系统并不现实。毕竟主动防护系统价格昂贵,适配性通常也只限于新式车辆平台。况且在战术使用上,由于对平台周边存在一定的破坏性,坦克主动防护系统也受到很大限制。真正有价值的手段是那些低成本却又具备较高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举例来讲,为坦克乘员或是机械化步兵配置一定比例的滑膛霰弹枪,就不失为一种简单却可行的反FPV战术。在这方面,俄乌双方都积累了一些堪称宝贵的经验:比如从弹药选择来看,由于攻击目标体积小、速度快,几乎不可能用普通子弹直接击中,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分散破坏性元素的弹药,霰弹在这方面具备显著效果。如果装载小弹丸可能不具备破坏FPV无人机的能力,而若是装载大弹丸则会面临装药量较少的问题,因此应尽量使用弹丸数为2~5的弹药筒子弹(弹丸直径为3~3.75毫米)。就口径而言,最佳选择是12号口径(18.5毫米)。这种子弹的杀伤力最大,所含弹丸也比其他所有子弹多;因为射击对象是小型空中目标,所以相对来说长枪管会更为合适。因为枪管越长,精度越高,射击散射也越小。但同样地,枪管过长也意味着机动性会更差,携带也更困难。然而,在空旷地带击退FPV攻击时,提高目标的击中概率至关重要,因此还是需要尽可能长的枪管。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11.jpg

乌克兰第68旅开始装备土耳其Hatsan BTS 12号无托半自动霰弹枪,用于单兵反FPV
装甲机械化部队于野战条件下进行反FPV运作,另一个可行的硬杀伤对抗思路是以FPV对抗FPV。也就是装甲机械化部队通过在车辆平台上搭载FPV,或是在机械化步兵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定制FPV,以高速撞击的方式反制敌方无人机。毕竟FPV无人机以其卓越的速度和反应能力著称,既然其小巧的体积和灵活的操作方式使得FPV无人机能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自由穿梭,执行精确任务,那么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接近并撞击目标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FPV无人机已经有过多次成功拦截并击落敌方无人机的战例,展示了其强大的拦截能力,证明了FPV无人机在高速撞击反制无人机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当然,要作为装甲机械化部队于野战条件下进行反FPV运作的可靠手段,以FPV对抗FPV还面临一些技术挑战。比如FPV无人机的航程相对较短,续航力有限;操作技能需要经过特殊培训,训练周期长;而且在电子战环境中,FPV无人机容易受到敌方电子干扰而失去联系或失控。这些问题在猎杀坦克装甲车辆这类大型且机动能力相对较差的目标时,问题尚且不大,但当目标切换为同等灵活的同类时,问题就十分突出了。当然,在不断的战场磨合中,已经可以推出一些优化的反FPV-FPV。如通过优化无人机设计和动力系统,提高飞行速度和续航时间,以扩大作战范围和续航时间;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子防护技术,如抗干扰通信系统和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无人机在电子战环境中的稳定运行,从而向前线部队迅速提供一些堪用的反FPV-FPV。至于在更为长远的时间线上,FPV无人机在高速撞击反制无人机方面将展现出更大的潜力,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包括:引入人工智能和自主决策技术,提高无人机的自主攻击能力和打击精度;实现无人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升整体作战效能,从而令FPV无人机高速撞击反制无人机技术成为一种真正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战术手段。
事实上,在俄乌战场上已经存在的现实,是将反FPV滑膛霰弹枪、反FPV-FPV等手段综合运用,甚至是编成专门的作战分队。比如俄军就筹划在电子战连编制下组建一支班级规模的无人机防空分队,该单位将配备防空导弹、直射火器、电子战设备和无人机,担负在战场上快速机动并打击来袭无人机的任务。按照俄军规划,该无人机防空部队应包括1名指挥官和10名士兵,配备跨军兵种信息交换系统,下辖一个防空小组、一个火力小组、一个电子战小组和一个无人机小组。其中,防空小组配备小型雷达站1台、“柳树”单兵防空导弹3套和AK-74步枪4支以及反FPV滑膛霰弹枪若干;火力小组配备KORD机枪1挺、PKM机枪1挺、SVD狙击步枪1支、AK-74步枪2支以及反FPV滑膛霰弹枪若干;电子战小组配备电子战设备和AK-74步枪2支、反FPV滑膛霰弹枪若干;无人机小组配备AK-74步枪2支、反FPV滑膛霰弹枪若干、2架Mavic 3无人机和FPV无人机6架。整个无人机防空部队依托一辆“阿赫玛特”或是MB-LT装甲车实现战场机动。另外,俄军认为无人机防空分队的架构应该是灵活的,视战场情况可以增减人员和选配装备。该无人机防空部队具有“人少枪多”的特点,不仅拥有充沛且多样的火力用于抗击无人机,同时也得益于兵员较少从而便于快速转移。这类单位在一线战场上将充当“救火队员”角色,专门负责机动驰援整条战线,为野战防空系统无法保护到的友军提供反小型无人机支援。该无人机防空部队充分发挥“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策略,自身也有装备Mavic 3和FPV两类无人机,可以执行对空侦察、对地侦察和运用小型无人机打击敌方目标等任务,其中FPV打击的目标实际上也包括敌方的FPV操作手乃至FPV本身。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12.jpg

车载反FPV电子战系统已经投入战场(上)

装甲部队的生存之道:反FPV战术-13.jpg

FPV实际上已经被用于针对无人机的防空作战,且战果不俗(右)
仍在攀升的较量

通过对3年多来高烈度冲突中反FPV作战经验的总结,俄乌双方都制定了一批对抗小型无人机的经验战法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不可否认,这些战法都带有浓烈的“短平快”色彩,比如动用人力布置多条防线弥补对空搜索雷达盲区,安装渔网、链网保护野战部队阵地,组织小规模无人机防空部队机动驰援防线等,上述战法都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好等特点,符合俄乌冲突战场现状。但FPV充斥着战场的情况也很可能进一步加剧。比如,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特别是FPV无人机的使用一度被美国人漠视,即便到现在仍有不少美国人认为,FPV无人机是“乞丐武器”。他们认为美国有光电和红外导引的远程反坦克导弹系统,其战斗部的威力要比FPV大数倍,根本不需要FPV这般低端武器。不过,他们已经从俄乌冲突中开始汲取教训。2024年9月,位于北卡罗来纳州自由堡的美国第一特种部队司令部就发布了一份名为《机器人特种作战小队将无人机组装有机融入特战分队的技术指南》。并基于这份文件,组建了“机器人特种作战小队”(SORD),实际上就是将自杀性FPV的战场运作正式纳入体制。SORD小队编有无人机飞手、维修技师、情报分析师、通信人员,还有在无人机支援下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步枪兵。无人机和步兵在最底层连为一体,密切协同。SORD小队共有多少人不得而知,但据说光是飞行员就有22名,估计一个小队的总人数可能会接近200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司令部颁布的技术指南中特别要求SORD利用其分队力量在野战条件下自主生产小型无人机,这种无人机显然是指FPV无人机。美军的保障非常周到,为了方便学习无人机组装甚至自主研制,器材清单里还配备有各种大量的教学用FPV无人机和无人机调试用的成套备件、检测仪表和工具,以及无人机检修工具等。比如,60个试验组装用的马达、螺旋桨配件、摄像头和耗材,还有3D打印机——应有尽有。连焊接用的锡线和焊台都给配上了。有观点认为,以美军拥有的资源和技术,美国人无需直接参战乌克兰,在2025年底前就能在FPV无人机使用方面超越俄罗斯和乌克兰。显然,无论是美军将SORD的成果以某种方式“传递”给乌克兰,或是自己在将来某场亲自下场的战争中直接运用,这都意味着更为专业的FPV战争即将到来,野战条件下装甲部队的反FPV运作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适应新变化的速度则很重要。
结语
野战条件下装甲部队的反FPV运作是一个时代课题。当下,以FPV无人机为代表的小型无人机在武装冲突中已经成为常态化打击武器,给装甲机械化部队开展作战带来严重困扰。但军事对抗永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面对异军突起的FPV这一新威胁,装甲机械化部队不会也不能束手就擒。正如历史上一切甲弹对抗那样,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抗性技战术方法也正在被摸索和创造出来。
★ 吴神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