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yonglai 发表于 前天 21:25

倾转旋翼eVTOL企业频获融资,仍面临长周期研发考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1月24日,eVTOL企业华羽先翔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

华羽先翔已于2024年底实现了鸿鹄MARK1工程样机的总装下线,并于1月完成首次公开演示飞行。鸿鹄MARK1全尺寸工程样机是国内首架全倾转旋翼eVTOL工程样机,也是继美国Joby JAS4-1之后全球第二款全倾转旋翼eVTOL工程样机。

不久前,2024年12月,零重力飞机工业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将用于倾转旋翼eVTOL飞行器ZG-T6的全尺寸机试飞等工作。

2024年,倾转旋翼机进入了政策视野:《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要实现工业级无人机、倾转旋翼和垂直起降复合翼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商业交付;《湖北省eVTOL整机研制专项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指南》也就倾转旋翼构型eVTOL研制任务,面向社会征集揭榜方。

此外,民航局《电推进系统专用条件编制指南》提供了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型号合格审定的指导材料,也主要针对eVTOL中倾转旋翼航空器。

主机厂跑步入场


按照气动类型,eVTOL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和倾转旋翼等构型。

顾名思义,倾转旋翼的旋翼可旋转,即在垂直起降阶段旋翼提供升力,到了平飞阶段旋翼会向前倾转,提供向前的推力,既具有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和空中悬停能力,又具有固定翼飞机的高速巡航飞行能力。

倾转旋翼方案在气动性能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巡航状态下,所有动力都用于推进,因此最大速度和续航性能较好。如在eVTOL领域,据民生证券,多旋翼eVTOL可达80-148km/h,复合翼eVTOL可达120-241km/h,倾转旋翼eVTOL可达241-320km/h。

倾转旋翼可以分为全倾转旋翼、半倾转旋翼两类:全倾转旋翼在水平飞行时所有旋翼都参与工作,半倾转旋翼则只有部分旋翼工作。如华羽先翔的鸿鹄MARK1采用了全倾转旋翼架构;沃飞长空的AE200部分旋翼倾转、部分旋翼固定,为半倾转旋翼。

在巡航状态下,全倾转旋翼机的所有动力都用于推进,因此最大速度和续航等性能有明显优势。但每增加一套倾转动力,就需要增加一套倾转机械结构、电机电控等,这会导致重量、飞控的控制难度增加,对设计开发的要求非常高。

目前,国内已有沃飞长空、时的科技、零重力、航空工业、华羽先翔、蔚蓝空间等企业先后发布倾转旋翼eVTOL。

除了eVTOL,追梦空天、航景创新发布了混动倾转旋翼eVTOL。此外,倾转旋翼也可用于无人机中。1月24日,航天彩虹(002389.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答称,该公司在研产品序列中包含倾转旋翼无人机,具备舰载起飞能力。

考验融资能力


民生证券研究指出,以Joby S4为代表的倾转旋翼机型,目前受制于技术瓶颈和高额成本,进展相对缓慢。而强大的产品力是关键,复合翼和倾转旋翼机型有望逐步上量。

长远来看,量产后规模化效应及不断精进的技术工艺,可以使成本中枢下移。但在上量之前,非常考验eVTOL企业的融资能力。

如在2024年10月,因资金短缺,德国倾转涵道eVTOL企业Lilium GmbH(以下简称“Lilium”)宣布破产。两个月后,Lilium宣布与Mobile Uplift Corporation GmbH签署资产收购协议,Mobile Uplift Corporation GmbH打算收购子公司Lilium GmbH和Lilium eAircraft GmbH的经营资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倾转旋翼eVTOL企业至少发生了9起融资:零重力、时的科技、沃飞长空均完成了数轮融资,2024年融资金额均超过亿元。



其中,亿元及以上投融资活动主要集中在股权融资的A轮和B轮。华西证券指出,早期轮次的密集发生,意味着这些企业在初步验证了商业模式或技术可行性后,将进入快速扩张和市场占领的关键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6月沃飞长空完成B轮数亿元融资,创下近两年国内低空经济eVTOL行业最大单笔融资。后在10月,时的科技也完成了数亿元B轮融资。

不止2024年,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eVTOL领域投资事件中eVTOL整机制造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占总融资的85.8%,主要集中在倾转旋翼构型领域。“资本比较看好倾转构型之一技术路线,加大对该技术路线的企业的投资。”

零重力联合创始人石红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倾转旋翼是未来主流产品,也是需要耗费15年至25年来完善的一代技术,它的周期更长,投入更大,需要持续研发。该公司最核心的战略就是靠电动固定翼和多旋翼eVTOL来赚钱,从而支持研制倾转旋翼。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倾转旋翼eVTOL企业频获融资,仍面临长周期研发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