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5|回复: 0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

[复制链接]

236

主题

266

帖子

740

积分

高级飞友

Rank: 4

积分
740
飞币
470
注册时间
2017-7-3
发表于 2022-11-17 21: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言:以「工作模型」为题,建筑工房邀请「大舍」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接受采访。柳亦春谈到模型在事务所实践中的使用,分享了许多首次公开的项目资料和设计中的心路历程。郭廖辉亦分享了在 Zumthor 事务所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时间:2017年4月23日 13:00-14:00

地点:大舍建筑会议室

……

关于大舍的工作方式

郭廖辉:在大舍,模型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设计中去?大概会在什么阶段做模型?

柳亦春:我们目前设计中物理模型的参与程度比使用三维软件是要相对弱一些的,不过在前期概念方案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做物理模型。比如说一个项目拿到用地之后,通常会在脑中先有一个具体的体量、形象,在软件里去推敲,当设计到了某个阶段,实习的学生会把阶段的模型做出来,主要进行体量、空间的推敲。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2.jpg

基地模型上的体量推敲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3.jpg

局部放大模型

郭: 我注意到大舍的作品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建筑的空间和结构的整合,会借助物理模型来看空间的结构吗?

柳:会。通常对于大体量、高空间的部分会做一些比较大比例的模型,甚至是局部的模型。比如说龙美术馆,我们做了一个局部模型去看空间的比例关系、人在建筑中相互的关系。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4.jpg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5.jpg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6.jpg

龙美术馆局部大比例模型

郭:用大比例模型来验证的就是比例等关系吗?

柳:主要还是空间,当然还有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比如最近在做的武汉的一个龙美术馆,在这个空间中会有墙体、柱子两种结构,墙体定义的是展览空间,柱子定义的是办公和商业的空间。那么物理模型做出来之后,去观察不同结构布局下的内部空间,以及最终形成的空间形式在视觉上的某种规律和秩序。这种秩序并不一定是人视点能感知到的,而是在鸟瞰视点去感知空间全局。也许人在建筑内部是通过一种记忆的叠加来完成对秩序的感知,但是通过模型是同一时间的一种认识,我们对这一点也会比较在乎。

郭:在大舍的工作方法中,方案会先有一个逻辑或者一个关系,而后通过模型来验证人的感官上的、或者是尺度上的东西。

柳:对。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7.jpg

武汉龙美术馆模型照片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8.jpg

模型工作

郭:你习惯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去开始一个设计?按照前面所说,不会在一开始就做模型……

柳:对,不会一开始就做模型。这和我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教育有关,我们大学时很少有机会亲手去做模型,所以一直没有习惯通过模型去推敲设计的方法。在我们事务所,更多的还是通过草图、软件和语言的交流,更在意的是思考的方式。我这一代建筑师被训练出的一种能力是:对一个空间的设计也许一笔都没有画,但是也可以在脑子里面出现。

郭:所以是通过草图,也许是草图都不画….(笑)

柳:草图和想象。在告诉事务所的建筑师设计要往哪个方向去走的时候,肯定还是要画一些草图的。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9.jpg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0.jpg

柳亦春草图

郭:无论是物理模型还是电脑模型,对于你来说都是验证思考和想象结果的一种方式?

柳:电脑模型应该还不是,已经是一种开始设计的方法。我们的建筑师大部分是从 SketchUp模型开始的。

工具带来的差异

郭:刚才提到你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做模型并不多,那么当时主要是对图纸的敏锐度比较高么?当年在学校的工作方式,和现在做实践的工作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柳:当然还是不一样的。我们那时候做设计都是从平面开始,从总图到平面,然后再立起来。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比较工匠型的,在空间经验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很多空间的设计和效果都是无意之中做出来的。都是“哦!”,出来一个这样的空间,看起来不错,然后调整一下。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要做什么东西,然后去做。我们最开始接受的教育基本都是这样的。

郭:那么无意中出现的空间质量也是通过画图来感知到的吗?

柳:是的。所以现在我看到的平面在脑子里是立体的。

郭:无论是模型还是图纸都是要在脑子里呈现一个立体的东西,或者说是空间的东西。 那么,不同工作方法下最终做出的建筑有什么差别呢?

柳:我觉得肯定是有差别的,工具是帮助人的,也是对人有限制的。比如说当时我们用丁字尺、三角板画图的时候,因为三角板是30度、45度的,所以方案中经常会出现30度、45度的切角。为什么不做20度、15度呢?因为画图不方便嘛。(笑)后来有了电脑,做设计就更加自由一些。 现在的学生可以借助犀牛这样的软件,做出一个曲线的设计也不是什么难事了。如果用卡纸板做模型,它是直线直角的,那么做出来的建筑就比较方正。如果习惯用橡皮泥去做模型,那么可能就会做出来一些更有机的造型来。工具会对设计产生一些影响,但是设计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建筑师本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内心的愿望。

郭:你说得很对,工具会带来限制。卒姆托做过一个山上的小木头房子(Leis House),他用卡板来推敲空间,是用墙体来组织空间的,所以有很多悬挑的部分,为了控制视线和景观的关系,也成为建筑表达的一部分。这个在我看来就是用卡板做模型推敲的结果。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1.jpg

Leis House 模型 ©Atelier Peter Zumthor & Partner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2.jpg

Leis House 照片 ©Atelier Peter Zumthor & Partner

郭:在你看来,物理模型与其他的工作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柳:物理模型从某种程度上讲比图纸、电脑模型都更加真实,因为它已经被造出来了,是缩小版的一个房子,在这一点上,它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家都喜欢在展览上用模型来再现、传递设计,因为相比其他工具,它是最建筑的一个。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3.jpg

大舍事务所展示模型

郭:你刚才讲因为过去没有借助物理模型而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你帮助很多。那一位建筑师如果一直将模型作为工具,会不会因为对模型的依赖而产生一些其他方面的限制呢?

柳:应该会有,但是要看每个人对工具的认识。无论工具是模型、电脑,还是草图都会有各自的局限,关键在于建筑师如何去认识到它的局限,然后去回避并超越它。

郭:比如说你谈到之前的经验,让你有了预判的能力,比如在尺度方面,现在你不用模型也可以判断地比较好。如果当时那些小房子使用了模型去推敲,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进行了调整,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经验教训。如果能在某些阶段将模型结合进来,对工作方式来说是不是一种优化呢?

柳:当然,模型肯定是必要的。假设当时茶室的项目做了一个模型,也许会有更好的改善(笑),但也会失去一些想象。

现场模型



郭:你们在做细部的设计(如构造)的时候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工具去推敲呢?

柳:现在来说细部设计的推敲还是比较缺乏的。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依靠对材料、构造交接的逻辑将关系理性地梳理出来,进而做出判断。比如钢与钢如何交接,木材与钢如何交接,都有内在的规律性。构造的效果还是凭经验和想象去判断。

郭:是想象的效果和设计的逻辑共同在做判断。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4.jpg

例园茶室-施工现场的工地样板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5.jpg

龙美术馆-施工现场的工地样板

柳:其实还是依靠模型,只不过是现场的模型,在工地上让工人提前做样板。建筑师目前在国内没有强大的材料库,还没办法指定材料,所以实际工程中材料是经常需要换的。我们是先有一个假想的对材料的设计,当项目的实施到了某个阶段,也会通过模型公司或手工做一些样板推敲想要了解的问题,如穿孔率对视觉的影响等。大致有个判断后,让工厂实际做些样板,工人把相关的材料带来之后,我们再来具体做判断和选择。比如选用穿孔铝板的时候,面对到底要穿多大孔的问题,我会让厂家做出几种不同穿孔率、不同的波峰波谷距离的样板,然后放到实际的位置来看。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6.jpg

龙美术馆的张拉铝板样板

郭:我觉得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在欧洲,设计周期比较长,在设计过程中会用模型来讨论这些事情。在国内可能是相反的,设计时间压得比较紧,工期可能会拖,在场地上通过模拟的方式来确定设计的效果是比较可行的。卒姆托在英国做了一个住宅的项目,他把土建做完之后,就到工地上拿泡沫模拟窗框,最后一次模拟一下看看效果。你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没有类似的方式?

柳:是的,很多时候设计的调整都是在工地上完成的,我一到现场就会感觉到:这个地方用错了,那个地方想错了,马上就会让工地上的人去做调整。这种方式得到的经验是特别特别宝贵的。龙美术馆(的立面材料)曾在延展网和穿孔铝板二者之间的纠结,就是在工地上看效果决定的——龙美术馆在立面上有些拱,而延展网从顶端切过来的时候,有些地方总会变得很斜,总感觉是缺了一块。所以一度考虑把材料换成转折的穿孔板。对于穿孔板而言,虽然这个问题是解决了,但整体的肌理的效果不好。所以即使延展网有一些缺点,但我还是选择用它。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7.jpg

龙美术馆张拉铝板

郭:新建的茶室项目有没有在工地上做模拟或者是推敲呢?

柳:茶室不是推敲,而是材料做完之后全部换掉了。茶室里面的木材一开始用的是竹胶板,因为在之前在梦想改造家的项目用过一次,觉得质感和视觉的感受还挺好的,这次就想也用一下,用不上漆的素板。但是施工的时候正好赶上黄梅天,结果木材运到之后一天就发霉了。第二天去看的时候,上面就长满了绿色的霉菌,当然素板还是会上蜡的,但是运过来没有及时的封闭掉,水汽进去了就发霉了。我们把表面的霉菌擦掉再上木蜡油,过段时间还是有霉菌出现。而且竹胶板的味道总是让人感觉不那么自然,所以后来就下决心把竹胶板全部换成老榆木。因为那时候正好我家在做一个书架,接触到一个做老榆木的厂家,他们的木材都是从旧房子里面拆下来的梁,木材变形都已经完成了。做完之后,整个空间里充满了木头的香气,有一种很想在这个空间里停留的感觉。之前的竹胶板虽然看着很好,但是味道上还是不佳。这是这次做茶室最大的一个收获。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8.jpg

例园茶室室内

郭:嗅觉上的氛围会对空间品质有帮助。茶室的项目我觉得屋顶的姿态和尺度做得很好,当时是怎样考虑的呢?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推敲过程?

柳:实际上是之前做花草亭得来的一个经验,因为茶室比较小,院子也比较小,所以结构构件都希望尽量小,这样空间的释放就会越大。一开始想用很细的钢结构去支撑一块钢板,但是势必会出现保温和防水的问题。保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温在里面,一种是在外面,比较好的是外保温。所以就在屋顶的上面压了一层保温板。然后就在上面贴防水卷材,和钢屋面一样都是黑色的。这个房子也是一个临时性的房子,五年以后就拆掉了,就考虑用一些简单而便宜的做法,反而这种简单便宜的想法促使了一些在构造上的直接性。

郭:构造上看上去还是很有意思的,有一些比较敏感的东西。我觉得底下的空间比较清楚,可以用逻辑来判断的,而屋顶稍微会在操作上柔软一些。

柳:当时屋顶也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屋顶是四块钢板,顺着排了四块钢板。那里有一棵树,我们就用一个曲线绕开那个树。因为工厂里面把钢板切成了锯齿状去拼接。当时几块钢板摆到那里的时候,沈雯(项目建筑师)就说“要不我们就做个折线的吧,用四块钢板让开树,一种挺理性的方式”。后来我想了半天,还是把钢板切掉,按照原设计来做了。因为四块钢板排上去感觉已经蛮好了,我就想圆的效果可能比这个更好,如果没有方形的好,方形的也见过了,但却获得了其中那种非常敏感的差异性。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19.jpg

例园茶室屋顶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20.jpg

花草亭屋顶

郭:等于你已经做了一个 1:1 的模型了。

柳:对,但是弧形的做完了就是不可逆的了,所以最后决定用一个弧线还是下了决心的。

郭:你刚才说的没摆好或者是没切,相当于是做了一个模型的效果。

柳:对,这对以后也是一个经验判断的积累,经常跑工地,会为之后的设计提供一些有帮助的东西。屋顶做完了之后就考虑檐口要不要做排水沟的问题。一开始我们想是自由排水,只是在台阶的地方做一小段排水沟,会有一种更为精确的感觉,但是前面院子地面上是青苔,水如果落下来就把那些青苔全撞坏了,所以就加了通长的排水沟。排水沟的宽度是五公分还是四公分,其实是在 SketchUp上仔细推敲过的,因为这个一旦定制好就没办法去换了。最后的感觉还是正好,两头的滴水也是在现场想出来的。还有就是和墙的关系,那个转折的缺口的宽窄变化都是在现场去定的。

郭:像这种在现场去想象或者摆一下、试一下的改动,就会对最后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即使是操作大比例的模型,其实也是带着对现实的想象,在模型上完成推敲的工作,能有条件在现场完成是更好的。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21.jpg

例园茶室屋顶现场修改前后对比

柳:是,但是在现场有机会这样调整的项目并不是很多,首先你要经常去现场,一旦过了时间点,有些东西就改不了了。另外就是业主或者项目是否允许建筑师进行修改。

有优势也有局限

郭:最后一个话题——你对于模型作为一种工作方式的教学有什么看法呢?做模型不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我们不是去教他们怎么把模型做得很真,因为事务所想做一个好的模型拿到模型公司去做就行了。

柳:我相信做模型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如果我亲手做模型的话,肯定能从中得到比用想象或其他方法更多的东西。当然我现在已经过了学习的阶段,或者说是没有时间再从头去学习做模型(笑)。在做模型过程中,对空间、材料的交接会有一个认识,当然基于我现在的经验,我去做模型的话会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可能刚刚毕业或者是在校的学生就不一定能认识到这一点。我觉得工具在拥有不同经验的人的手中,还是会做出不一样的结果。

郭:对于建筑工房的教学你有什么建议吗?

柳:这肯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每个做设计的人都应该去经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哪怕最后没有选择模型推进设计的工作方式,但是最起码知道这是训练的一种方法。就像以前我们学渲染和效果图,都是工作方法。模型这种工作方法能让你去直接面对和建造相关的一些事情。我觉得做模型首先是掌握技术,比如如何把卡纸切得比较挺,然后就是当你用卡纸板围合空间的时候,这就是一种的造房子的过程。

除特别注明外,项目图片均由大舍提供,实验板模型图片由柳亦春老师提供。

……

『建筑工房』将于今年8月在上海举行第二次以“工作模型”为题的活动,期待有志的年轻建筑师及学子加入,共同研习设计方法。详情请点击“做模型,做设计——『建筑工房』第二期「工作模型」活动招募”。

编辑|林楚杰

校对|李菁琳

版权声明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与作者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22.jpg

柳亦春访谈:模型,工具或方法w2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