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7|回复: 0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339

帖子

960

积分

高级飞友

Rank: 4

积分
960
飞币
620
注册时间
2017-7-6
发表于 2023-4-22 08: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吴大卫(右),左为运10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先生

     吴大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003级本科生,飞行器设计专业2007级博士。2004年加入北航航模队,历任替补队员、小组地勤、操纵手兼5kg级油动载重飞机总师、操纵手兼教练员助理。现就职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我在北航航模队得到了什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jpg

图1  现在仍挂在我书架上的航模比赛奖牌,

但我们那会加入航模队并不是为了这些金属片

      大家好,我叫吴大卫,算是北航航模队的一名比较老的队员。写这篇文章也是源于海尔瀚队长写给航模队寄语的启发,同时写这篇文章也为了自己,是对自己大学时期最重要(没有之一)经历的总结,从中也能重新发现一些珍贵的东西让我自己继续进步。

      我的飞机启蒙教育和父亲是一名航空爱好者相关。在当时小学的自然课本中,有唯一一张铜版纸印刷的彩图,是一架飞机的正视图。我的父亲跟我说,这是我们目前最先进也是最帅的空军装备,它叫强五,它的翼根安装着机炮,肚子下可以挂炸弹,机翼可以挂火箭发射巢,说它最帅是因为它是两侧进气道......于是,我留下一个印象:飞机很厉害,也很帅。后来我还知道,“强五之父”是个了不起的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3.jpg

图2  相信这张图是很多八零后年少时心目中的我国军机的颜值担当

      让我对飞机的原理感兴趣的东西不是航模或者飞机本身,而是郑渊洁的童话《舒克和贝塔》,是不是很搞笑。当时,我就开始思索:如果想让一只聪明的老鼠驾驶飞机,是不是驾驶舱得有一套装置能控制发动机和飞机的机翼尾翼呢?那么这套装置应该是啥样的,发动机和机翼尾翼又是怎么接受控制,改变它们的哪些外形或者角度呢?这架飞机是不是足够大呢,太小是不是不足以载起一只老鼠,那么多大又是靠什么决定呢?当时,我的父亲说我们国家有一些大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过你可以先看家里的《航空知识》。

      我读的《航空知识》第一篇文章是1993年肖桂培先生写的《超轻机沙漠脱险记》。虽然,后来上大学之后从胡老师那里惋惜的得知作者由于沙漠里断水断粮几天,肝肾伤害太大,脱险后不久仍然去世了,但是那会还是从这篇文章里看出了航空本身具有的冒险与浪漫主义。那么多人愿意为之付出最顶尖的无畏精神想必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不过航空之大,我想成为其中哪种角色呢,试飞员?民航飞行员?机械师?设计师?

      渊田美津雄写的《中途岛海战》和美苏阵营两大设计师的自传《我怎样设计飞机》《从中学生到飞机设计师》让我后来较为深刻的理解了“航空工业”这四个字。航空工业似乎决定了一场战争的成败,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生存,而在这里飞机设计师似乎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后两本书里,我看到西方设计师青少年时期“自己动手”好像是能从中学到很多很高级的东西,于是我的目光移到了一种东西身上-----航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4.jpg

图3 初入“深坑”,一发不可收拾

      很幸运,天时地利人品到位,我先加入了北航的小飞机协会,后来我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又加入了北航重新恢复组建的航模队。我当时是抱着多少学点东西还能到国内大赛上看看热闹的心态,根本没想到“此坑一入深似海,从此其他是路人”。在高人们的指点下,我陆续接触了一些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东西:低速翼型集、活塞发动机分气定时原理、不同的木料、纤维与层合板、不同的燃料、胶水与粘结剂、不同脾气的电池......声、光、电、热、力、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为了让一架航模飞起来还符合自己的理解,我居然要进一步学习这么多东西!这么多学科在一起联合工作,让一架机器可控的飞起来,是不是好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5.jpg

图4  但事实上很多具体的工作确实不算有技术含量,但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些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当时为了节约开支,有些次要的结构用玻纤编织布固化片替代碳纤片来传递剪切载荷,为了能够方便502粘接,我必须全部进行打磨并擦拭干净粉尘。

      不过对于航模队参赛这件事本身,我的成长历程是艰辛的,可以说是有点血泪的。自己做了半年的飞机,第一个起落就over了;自己付诸心血的飞机自己都没能飞上,被征用了训练别的队友,自己最后默默去“收尸”;第一次上场比赛参加S4B火箭助推自由飞,得了全场唯一的三次放飞全部DQ(Disqualified);参加航模队的制作训练第一周,10个手指就伤了7根,有“自杀”也有帮忙时的“他杀”......我可以负责任的承认:哭过,不止一次,而且哭的时候并非一定会得到安慰,有时候还会赶上点背的连续打击。我那会总在思考,我是不是应该继续坚持呢?还是再坚持一下吧,多少学会其中一两门手艺,那谁谁谁还不如我,我还多少做出点东西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6.jpg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7.jpg

图5  2005年,我正在加工机翼骨架的前缘部分,

那时候我觉得我在队里已经很重要了

      2004年比赛结束后的一次日常活动中,我应该是捅了第500个娄子,教练极其愤怒的训斥我“吴大卫,你xx的已经是一名老队员了!这些你能不懂?你就这么给后面的队员做样子的?一边做俯卧撑去吧,不许停!自己数数!”。我当时内心大力咯噔了一下:“我才干了第一年的替补啊,教练就已经认为我是老队员了么?那看来教练不是对我只有不满意啊,还怕我带着学弟学妹一起跑偏”。老学长俞彬彬(现在是我的同事)还过来看看我,拍拍我的背,在他眼中我应该是又一次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于是他掷地有声的安慰我“没事,教练骂骂还不正常,小孩,我们都看好你。”于是,很偶然的机会,一个打酱油都打不好的沮丧心态变成了一股想成为中流砥柱的热血。

      我真正获得自信的时候,是2005年第二届比赛筹备期,尝试过试验机的制作任务后,队里的学长们默契的感受到我更愿意独自承担一项关键任务。教练、指导老师与学长们经过讨论,宣布把装配机翼骨架和前缘闭室的全部任务交给我一人的那一刻-----那种“我必竭尽全力,不辱使命”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这种美好程度,甚至超越夺冠时刻的心情,包括现在的我在内,我们很多人毕生仍都在追寻或者复现这种状态。2005年的比赛应该是我的航模队生涯中最回味的一年:那一年我前后装配的机翼骨架总翼展达到了接近60米。那年赢得最艰苦,我依然不是绝对的主力队员,我也没能得到个人的什么风光,但是第一次享受到“我要是掉链子大家都完了,我在尽我全力,而且是我自愿的”。从那一年起,队友和教练们送了我两个我自己也喜欢的外号:一个是“机器猫”,当他们干活缺这少那的时候,他们会问我“机器猫,你的工作服口袋里有没有私藏的手术刀片?另外再赏一个502细头吧!”-----噢,原来他们在依靠我;另一个外号是“猴哥”,当他们在被教练训斥时,他们会委屈的解释“是猴哥告诉我们这么做的。”(当然教练会骂道“闭嘴!猴子他自己都是个二把刀!那谁,猴子,你过来!现在!立刻!马上!”)-----他们在信任我,因为“师傅”在关键的时候也得靠猴哥。

      这之后,接过周洪和梁猛的枪,轮到我和王立波带领北航航模队,没错,是“带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8.jpg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9.jpg

图6  第二个外号被教练推崇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胡子长的又多又快,总需要他亲自打理。

(声明:图中人员经历过专业训练和磨合,且有被强迫的成分,请勿模仿,未成年人请在家长监护下“正常”使用剪刀)

      我还要特别说说几个航模队内,对我影响深刻的重要战友,这些人事实上成为我一辈子的财富:

周洪与梁猛-----

      周洪是比我大一年的学长,是我的师傅,但是很有趣的是他比我还小一岁。不过师傅就是师傅,这一点恐怕这一辈子我也是服气的。周洪是一个温和善良但是内心很笃定的人(这算不算闷骚?)。他表面不哼不哈,其实对航模运动充满狂热,病的不轻也传染了我。我跟他学习拼接木料、削翼肋、配油料、修舵机、锉螺旋桨、调油针、保养电池......当然,还有很多技能还没来及学。当时,我在有限的资源里学习遥控飞行并不顺利,总是受到各种挫折,甚至还把飞机飞丢过,周洪总是一直在鼓励我“嗯,还不行,但是比上次进步了,快练出来了......”。说者无意,在灰心的时候,得到有效的鼓励总是那么记忆犹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0.jpg

图7  2004年航模队队长周洪正在手工制作一个桦木材质的折叠桨桨叶,口中念念有词

“你们的手艺要想超过我,哼哼,还得再念(口音,实际上是‘练’)几年。”

      梁猛与周洪在那个时期是典型的红脸白脸搭配的绝佳CP。如果说周洪总是很温馨的鼓励你重新振作起来,而梁猛则是内参片《啊!海军!》那个名场面里的气势逼人的学长了(画面感强烈袭来)。所以渐渐的两人的外号,变成了人见人爱的“阿牛哥”和人见人敬(本来想写“怕”,想想不能怂)的“猛叔”-----整整差了一个辈分。猛叔对大家很严格(指大多数时候,偶尔猛叔也会有温情的一面),会给予很直截了当的批评,毫无修饰,要么你自己安慰自己,要么去找周洪诉苦。大家有时候小规模聚餐会一起吐槽被猛叔虐心的遭遇,我当然也会参加,不过吐槽归吐槽,点到为止,良心还得有,好歹人家猛叔对我有“救命之恩”,原因请耐心在下文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1.jpg

图8  2005年航模队队长梁猛,背后是2004年比赛用机,

看这个气势,我应该不用太多废话你们也能感受到我的感受。

杨占宇-----

      杨占宇在2004年北航航模队重新组建时是最年长的队员。他和周洪一样,人狠话不多,在老李的暴风骤雨席卷而来时,他会用棉被抵挡重拳的方式进行化解,让“敌方”感觉到无力和无趣。杨占宇学长当时负责2004年参赛飞机的动力组,有一次清洗炸机进灰的发动机,我给他打下手,正好学习一下减速器与二冲程竞速甲醇机的拆装。他一边熟练的操作,一边很简练的跟我讲解各个零件的装配关系、公差、材料牌号与热处理状态。整个拆装过程,有的时候他会垫上木块大力敲击,像做牙科手术;有的时候感觉又精心呵护的仿佛在做眼科手术。末了把所有的零件都洗的亮晶晶的装配在一起,在最后装上汽缸盖之前,他又复查了一下,盯着气缸里的一粒小灰尘皱眉说道“不行,还得重洗,如果是粒沙子呢?”

      人生中总有那么几个光影瞬间对自己影响深远,那么对于我来说杨占宇学长为我贡献了其中一个-----那闪烁反光的镀铬内壁的气缸里,扫气道窗口下方的一粒渺小的黑灰,那么不起眼又那么赫然在目,伴随着“还得重洗”的画外音和背景里已经收拾整齐的工具、夹具和清洗完的废液。这算不算一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质量作风?从此,我也有了强迫症。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2.jpg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3.jpg

图9 费了不少力气找到杨占宇学长当年的照片,他个子不高但人很帅。这是他2004年设计的第一代OPS海模竞速发动机搭配2.5减速比齿轮组的动力总成。在现在来看,可能已经早被超越,但这是我学习机械设计的启蒙实物。

      另外,在一次杨占宇学长干活时流血较多但“情绪淡定”的受伤处置过程中,我知道了少量502竟然可用于紧急处理伤口!

王立波与章磊----

      王立波是我一个大班的同学,为人具有很好的亲和力。波波的父亲是老家当地有名的木工艺品匠人,因此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心灵手巧。与我的作品相比,他铺贴的蒙皮、削制的翼肋总是让周洪更满意(太郁闷,这家伙做的“Z”字弯接头都比我做的好看!)。他是一个非常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不独断也不附庸。我很庆幸当时一起与他共事,那种在共同的爱好里一起愉快的“较劲”又互相坦荡相助,共同飞速成长是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4.jpg

图10  王立波和我在试飞合作设计的验证机,我当时负责了飞机的布局、气动设计和机身的制作,王立波负责了所有的结构设计和翼面的制作,试飞很成功,但最终这个方案因为结构重量上有劣势还是被教练组决定放弃。

      章磊是我们当时的大班班长,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应该属于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脑子好用,属于那种学什么都很轻松的,身材挺拔而且颜值还高(此处应有一声叹息)。章磊和我一样,一直很佩服北航的老一辈胡继忠教授,胡老师创造了一个超轻型飞机系列叫做“蜜蜂”-----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个团队点点滴滴的勤劳与奋进;同理,十几年后章磊创立了一个无人机物流品牌“迅蚁”,把老一辈的精神继续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我们三个人在同一天自己给自己放了单飞,在那个训练资源很有限的年代,没有什么简单方便的电动练习机,连飞行模拟器都很少见,算是一件挺难得的小成绩。当时我们都属于不能自己起飞降落的“半吊子”,只能在天上飞航线绕圈。那天我们三人勉强拼凑出两架飞机略显悲壮的去了郊外,当时我练习的最多,零碎加起来已经被师傅周洪和教练手把手飞过约20个起落,因此那天我先飞。我现在都能记得我飞的时候,他俩效仿教练那样在旁边给出自己觉得合理的指令“修左坡度”,“迎风加油门”,“近边不要俯冲”,“快进入跑道执行最后一个转弯”等等,有时候意见还不一致,我还要权衡自己的判断处理-----这个过程在控制算法里应该就叫作“表决”了(还是“人肉”三余度)。现在我都清晰记得,当最后我完成一个难看但是无伤大雅的着陆之后,他俩甚至比我都兴奋。这之后,我转身便“指导”他们完成了各自的单飞。当天,我们三人带着“全尸”状态的飞机,开心归来与梁猛、周洪分享时,猛叔很老成的摸摸我们的头以示祝贺,周洪有点激动说了声“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5.jpg

图11  我和章磊在“带飞”学弟,当时这种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行之有效,尤其对于章磊这样个子高大者更适合做教练员。有意思的是,现在所谓的“主动侧杆”在原理上很多也是为了达到这种正副驾驶间“杆力和杆位移信息的传递”,这对飞行安全极其重要。

张宇雄----

      为人憨憨、单纯,大家都昵称其为“小雄(熊)”或者就一个字“雄(熊)”,后来又给了一个更加搞笑贴切的外号-----“十亿个为什么”,因为他充满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李教练曾经感叹“世界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还怎么进步?”

     现在我依然清晰的记得他初来航模队时,“哇塞”、“哎呀哎呀”“啧啧啧”这种大呼小叫。后来他成为了队里的初代专业电工,不仅是焊接布线的工作,什么舵机、电机、调速器、电池、遥控器、激光切割机、配电箱、老李的手机......都要他修理;同时他还兼职了队里的初代采购总管,成为中关村各大电子元器件市场以及西四各五金店的常客。当年那个稚嫩的少年,面对卖电阻电容的老板翻箱倒柜找出满满一箱,恨不得问他“你要买多少斤”时,他傻乎乎的问“买两个多少钱啊?”还是当年那个稚嫩少年,面对一听说北航某车间来的便拿起电话准备向板牙丝锥厂订货的老板,他憨厚的劝阻“等一下,我不要公制的,我想订两根英制左旋螺纹的丝锥,一根头锥,一根二锥”。现在想起老板们脸上那种表情还是会笑的要死。

      张宇雄的困惑与陶醉永远都是航模队里最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每当我我想起他,脑海中就会充满画面感:一张憋红的面孔配上惊喜的表情:“咦,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啊?”,“啧啧啧,原来是这样啊,真好!”

      是的,在这里真好,飞机这玩意真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6.jpg

图12  张宇雄在骄傲的展示他修复的电源,

不知道有没有用上他大老远买来的那两个电阻

宋磊-----

       与宋磊交往,不谈吃喝,不谈金钱,不谈庸俗众生,过年过节不用问好,虚头巴脑的礼数不用在意----“君子之交淡如水,最近做出啥好玩的没?”

宋磊是一个富有钻研精神的人,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只要是他做出的东西必须是那个时期他能力范围内的精品,从修改一个翼型,优化一个上反角,加工一个起落架活塞,甚至做一个技术总结的PPT,都必须不砸自己的招牌。宋磊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对待技术和对待人经常“强关联”在一起:如果你的设计很精巧尤其在科学原理上很严谨圆满,能够让他从中有所收获,他会龇牙咧嘴给你春天般的温暖笑容;如果你为了急功近利的目的,提交出低劣的设计或者对昂贵的材料或零件进行“暴殄天物”的滥用,他会龇牙咧嘴给你冬天般的冷酷嘲讽。直到今日,我们有时候还在劝宋磊,觉得他是不是太严苛了,他仍然龇牙咧嘴的像盛夏的烈日炙烤腐朽的尸体,狂喷那些他看不上的各种作品,于是我们回头想想,是他很严苛么?好像我们自己也差不多啊。

      宋磊曾经说过一句话,一直到现在都在警醒我----“我还想继续做这个领域,就还得多学点,吃老本就完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7.jpg

图13 按照我对宋磊的了解,与其贴上他的照片,不如贴上他当年的作品。当时我问他“为何用透明的热缩膜”,他回答“为了能表现内部结构,也能敦促自己做的更精致合理”。但实际上,透明的蒙皮还暴露了进气道的材质:为了获得制作进气道的牛奶盒子铝箔内胆,这家伙那一阵开始强迫自己喜欢喝牛奶,若是做报废了就还得再喝,而且还求他的第二作者海尔瀚也喝......

海尔瀚-----

       海尔瀚其实不姓海,姓王,蒙古族人,确实拥有草原与大海一样的包容心(和肚量,所以才能帮着宋磊喝牛奶)。他同时还是大班长,后来是航空学院的辅导员,学生们都敬称他“海导”,而我们这帮人打趣叫他“海公公”,甚至“大富”,他总是不介意的还以“一起同乐”的真诚笑容。不过,更多的我们直接以一个睿智且具有领导力的男孩名字简称他“海尔”。

海尔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倾听者,当我们说起阔日杜布、埃里希哈特曼、库尔特谭克,牛x吹破天际的时候,他还是会一直在耐心的捧场,而且捧的都很有水平,他会跟你把话题引申到波克雷什金、马尔塞尤、梅塞施密特。然后,轮到他插空发言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这家伙才是段子手。

      海尔是一个情商很高且为人正直的人,他愿意自己付出很多来团结各有特点,各具脾气的大家,有时候委屈一些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能维系大家的团结。每当李教练推崇《亮剑》中的李云龙时,我就在想:那海尔应该就是赵刚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8.jpg

图14  2007年航模队队长海尔瀚,他制作的充满古典特色的支柱张线结构被证明是那个时期材料工艺水平下解决气弹问题最高效的方法。注意这架2006年5kg级载重飞机的双发设计,当年操纵手万佳在飞机离地瞬间发生了前发失效,仅用后发完成后续飞行,刷新了全国纪录,堪称一个奇迹。

戴玉婷----

      戴玉婷在航模队的成长是一个了不起的经历,而且不仅仅对于她本人,对于我们这些目击者更是如此。有的时候,我们包括教练在内,都是怀着敬意看她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戴玉婷在队里起初与我有点相似,设计上自然懂的不如学长多,制作上也不算最心灵手巧,操纵飞行没有太多的天赋,组织协调又缺那么点灵光,相比而言更有女生在体力上的劣势,剩下的无非是倔强坚持。当然,很幸运,我们并不是单纯的“谁说我不行我偏要行给你看”,慢慢的当执念之物变成兴趣所在时,可以从怄气转变为更多的思考,从悲壮的屡败屡战变成享受教益的过程,而更多的是不断接触各种属性的工作,探求“我想成为这个领域里什么样的角色”。最终,戴玉婷发挥了自己数理基础方面的强项,蜕变成为气动弹性领域一个初露锋芒的学者,而航模队的经历成为了她增进认识的重要补充。当我现在与她讨论学术问题时,她已经是一名温文尔雅,学识和见地并存的大学老师。可能她自己也有些忘却了,当年她坐在工作台前,疼的浑身发抖的从指甲里慢慢拔出带血的碳刺时,我在她背后看的真担心她会放弃,又担心她还会坚持。不过这种担心后来被证明是多余的:很多人在航模队的各种工作看似是成长过程中可有可无的经历,甚至还会付出小小的代价和痛苦,然而若是用心去做,会发现在你的炮弹命中阿部规秀之前,前几发认真的校射是弥足珍贵的,并非徒劳无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19.jpg

图15  近处左起:王立波、戴玉婷、我,目测当时形势不妙,老李正从远处走来......

人生便是如此有趣,当年戴玉婷总是很勤奋的问我们这个和那个,而如今我们又总在请教她现在和将来。

杨永强与黄正婧----

       这两人是毛遂自荐,然后我推荐进了航模队,刚开始还羞答答的,后来一起接管了张宇雄的工作,闹熟了就经常互相挑剔和鄙视,都说对方干的活不如自己,说对方是个“棒槌”等等。杨永强被昵称为“小强”,他自己好像对这个绰号很受用,“打不死”的特征很符合他的追求。因为他原来是个把热情藏在内心的小男孩,在磨练之后渐渐的成为了胆气外露的大小伙儿-----愿意挑最累最苦的活干,永远是晒得最黑的一个,有事没事就自己做俯卧撑提气(不排除犯了错误,先自罚50个封了我们口再候发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0.jpg

图16 工作中的2008年队长杨永强,肤色、衣领、外套构成了“奥利奥”的既视感。

      黄正婧则被大家唤作“大黄”,貌似她也不反感,好像这个称呼是对她责任心的褒奖。当年她经常熬夜干活,累得神志恍惚,“说都不会话了”,那表情状态也很是搞笑。那时候,没有太多的小鲜肉文化,小资情调在北航也不算盛行。还记得黄正婧跟我分享她最喜欢的《亮剑》中的桥段,我竟然看到这个女孩眼神发光的肃穆的扬起手臂,拿着一把裁纸刀,咔咔咔的推出刀片,摆出勇敢的姿势,故意学着孙德胜有点歪着嘴,小声但用力的喊道-----“骑兵连,进攻!”。那时,我有点想笑,但喉咙是被塞住的,心里是给她抱拳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1.jpg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2.jpg

图17 大黄在认真工作时是非常文静的,但并不与她激情热血的内心矛盾。一句“骑兵连,进攻”,是不是该思索一下我们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呢?

      以上写了那么多老队员,有点累了,但是有些关键人物没提到还是心有不甘(也担心他们酸溜溜的来找我算账),此处补充(弥补)一下,不过估计还是做不到周全。

     首先得提一下当年指导我们的万志强老师。2004年恢复航模队时,万老师还是28岁的大小伙子。我们背后悄悄叫万老师“超人”,因为他精力总是那么旺盛,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方案实践之前,大家会说“万老师也算过了,应该没问题”。这种信任的感觉当时给我印象深刻,我当时还扪心自问“10年后,学生们会这么说我么?”确实,10年之后,我还在研究1997年万老师写给《航空模型》杂志的一篇关于焦点位置估算方法的文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3.jpg

图18 左起,航模队指导老师万志强、何景武老师在比赛现场。卖个关子,何老师给我个人的指点箴言我暂且只留给自己哈。左后方是航模队的陆方舟学长,这家伙很有趣,我们比赛的时候,他会拿个碳棒给观众向天上指点哪个动作做得还行哪个不行,美其名曰给我们在施法,叫做“缓落术”。

      信任确实是非常诱人的东西,我不由想起了当年的首席操纵手万佳,那时我是他的地勤。万佳2006年以一台0.18立方英寸排量的发动机,飞起总重33kg的飞机堪称那会的传奇了。直到12年之后,我还特聘万佳作为我们研发的非常规布局验证机的操纵手。记得万佳问我:“这飞机你参与设计了么?”,我回答“我负责的”,“好的,飞机哪里制造的,谁装配的”,我回答“厂家造的,后来我带大家全部重新收拾过。”万佳点头“都是你弄的啊,那就没问题。”之后,临起飞前,有同事担心的问我“他水平应该没问题吧?”我淡淡的回答“飞机是我们设计的,而他是全国冠军。”

      (此处,是不是得有一个停顿,那啥的效果会更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4.jpg

图19  时光飞逝到2018年,万佳依然是我的操纵手,我依然是万佳的地勤。

      最后提一下“有梦的孩子”,他叫王川。2006年的时候,我作为北航小飞机协会会长,收到了这个署名的中学生的来信。有梦的孩子为我讲述了他的梦想,他的苦恼,他的打算,但是没想到最终他真的来了,还做了我们后来的队长,人称“川队”。王川属于航模特长生,年少时便是国内知名的F3C项目运动员,当年辅导我练习油动直升机悬停时,我墩断一侧滑橇,他捡来半个砖头,稳稳的把消音器搭在砖头上完成了单腿着陆,然后潇洒的说声“嗐,这没啥”。王川尽管经验老道,天赋优秀,但是在航模队里永远保留着谦逊、谨慎、好学的态度,拳怕少壮莫过于此。他的这些作风和素质也是后来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也确实影响到我-----很多孩子都有梦,但把梦境变为现实还是需要些本事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5.jpg

图20  川队自称“有梦的孩子”,

他的梦应该就是蓝天里火红的中国梦了吧。

      这些本事中,除了精神作风之外,航模队还是航空工程的试炼场,是出干货的摇篮:在这里我们可以先接触±45°铺层的腹板然后再去寻找材料力学的理论依据;也可以先自己设计一个过盈配合,再尝试用油加热后把孔和轴装在一起;可以先做出一个不带前缘闭室的机翼,眼睁睁看它飞到多快会出现临界颤振的现象;可以自己重新做一次绕组,与贴满永磁体的转子装在一起,看它咯噔咯噔抽筋或是爆发出几千瓦的持续功率;可以用砂轮机打磨各种钢材,用锤子敲击各种铝材,然后看着火星的颜色形态、听着清脆还是沉闷的声音猜测属于哪一类合金钢、哪一类铝合金。

      当然很多现象,学完大学本科尚不能很好的回答,不过这很好,正是因为好奇心还没有完结,才决定了研究生期间我们想弄明白它。我当时就决定以飞行力学作为自己的主要学习方向。比如后来,我自己建模仿真弄清楚了,我们设计方案的横航向不稳定并非一个简单的“上反效应”与“风标效应”匹配不足,而是因为交叉导数与转动惯量带来的轴间耦合;再比如后来,我自己编程模拟旋翼的尾迹和挥舞,弄明白了如何调整操纵系统,解决直升机的周期变距纵横干扰的不良现象。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工作不仅仅是引人入胜了,简直可以让人痴迷。于是航模队的经历之后,很多人都继承性的经历甚至从事了更为升级的专业工作----模型自由飞与无人验证机。

      以上的回忆杀说完,航模队的李永新教练当然是要提的。老李拥有非常全面的飞机设计和飞行原理基础知识,而且他还很有手段的会把科班学习的队员们的实践经历转变为自己的带教经验。他塑造了这个队伍的风貌,带领大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一切手段让大家尽量更深层的喜欢飞机,喜欢航空,喜欢实践,喜欢做俯卧撑......看来夸不得,说着说着,槽点就来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6.jpg

图21  2006年,我在做俯卧撑,姿势标准,内心充满无奈,人艰不拆。

      那么,李永新教练并不完美,他也有缺点,也有我们觉得他值得改进或商榷的地方!(此处,请原谅我迫于形势,故意措辞舒缓一些,其实这家伙毛病挺多的。)说的委婉些,就像动画片灌篮高手里的樱木花道一样,这些缺点也算构成他魅力的一部分;若是说的不委婉,那就是:谁让咱摊上了,没招儿!不过与这些缺点相处也给我们一种锻炼,或给我们借鉴和启发。

      首先,李永新教练当年脾气极其火爆,不知道现在是否淡定了一些。不过总体说来还好,他当年骂我的时候都是“连续式劈头盖脸”,没有出现“结巴”的现象。(很多人都知道,他一旦骂人开始结巴,就要进行下一阶段“变身”了。)

      脾气火爆直接导致老李的带队伍方式也是“暴力手段”。对讲机是外场训练时他常用的体罚工具。为这件事,当年负责维护对讲机的张宇雄为了避免我们脑袋上瘤子肿的过高,甚至在稍显棱角的地方细心的包上泡沫海绵胶带。(也有手里没有对讲机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做操纵训练时感受到他准备揍我了,忽然听到梁猛在我背后挡着“老李,别别别,那块石头你放下,放下!太大了!你想干啥?”)他甚至还会在你专心操纵的时候,突然在背后朝你膝盖后弯踹一脚,看看你是否足够有定力。另外,至于言语方面,老李有时候可能会评估你心理的坚强程度,然后进行一定的“给你下定论式的打击”,这一点我也是饱受其苦,可能老李听说我小时候练过武术,于是给我的估值过高,然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7.jpg

图22  空投的水袋命中靶心时老李的自我庆祝,痛快。但若是比赛中队员表现不好,“魔鬼”手中的对讲机可能也是这么毁灭的,想想这玩意即便收了力道,敲在头上还是有点,痛的。写到这里,我偷偷抹去后脑勺的冷汗。

      这种带队伍或者教育方式在当今肯定不会被很多人倡导,所以也很难普及,不过从现在看来确实有其很正面的意义,无形中我们在这种环境里变得具有尚武精神,变得果断、勇敢,“玻璃心”这种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副产品是大家变得更加团结友爱,互相宽慰、鼓励,共同应对各种挫折与“打击”(其实就是抱团吐槽),然后一起变得坚强起来(实际上就是不想对“高压统治”认怂)。

      第二,李永新教练喜欢拉着我们“帮他给别人帮忙”,有些工作的属性以当时的学生身份单纯来看是很难界定的。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其他人,尤其是其他学校的队伍?这些与北航有什么关系,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不过后来我们走上社会,也渐渐理解了他的难处和考虑。

      无论是一个航模队还是一个工厂、一个实验室,若是想良好的运转,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匹配同步,不可有短板。但是现实中面对硬杠杠的任务,很难有理想高效的状态,有时候需要一些有热情的人提前去付出-----所谓付出就是自己用自己额外的体力、智力甚至力所能及的经济支出来赢得互相帮助的发展生态,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便是这个道理。很显然,这样的付出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甚至也不可能要求一个拥有热情的人永远能做到。所以这一点,我还是挺佩服海尔瀚的。

      当大家经历过CADC甚至国际大赛,如果客观全面的看到过赛事的台前幕后,可能就会有更深的体会。不同的队伍,不同的选手,有的纪律严明,有的嬉笑欢乐,有的为名次拼搏,有的是尝鲜体验。但是在每一个队伍和选手的背后,他们都是克服了自己面对的诸多现实尴尬的困境,最后把自己准备好的最勇敢的一面放在了比赛场上。无论他们是否有整齐的面貌,是否有做工精良的参赛飞机,是否训练有素、技艺精湛,当你想到“他们可能是东拼西凑出参赛飞机,充满欢乐的千里迢迢自己开车开到赛场时”,是否都值得彼此尊敬呢?而且不仅仅是参赛者,每一个教练员、带队老师包括组委会的裁判员、裁判长,甚至大赛的赞助商、志愿者等等,谁不是有所付出牺牲才能一起上演这么一部恢弘巨制呢?

      当然,“每一个为自己钟爱的事情努力付出的人,最终都会有所回报,只是这种回报可能不是直接的或是你当时最想要的,这些回报很可能会悄悄的在多年之后以其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唐长红院士,他说的一段话,我整理在此,可能些许字眼会有所出入。

      由此看来,我们在比赛场上为荣誉拼搏本身就是一 种骑士精神,尽全力一搏才是对自己和对手的尊重;有的时候我们在台下互相施以援手,也是一样,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不留遗憾的上场来表达这种潜意识中的感情。

      当工作之后,我们很多人的同事与合作伙伴都来自祖国各地,清华、南航、同济、西工大、沈航、民航大学,甚至来自空军、陆航、火箭军的各个院校......一旦有人自言自语一句“记得载重比赛那会......”,瞬间对手变战友,情谊天长地久。此时,我们参加的航模比赛可能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科普教育或者军事体育运动,显然已经成为一种了不起的事业。  

      这就让我想起李教练有时候会唱一些高调。记得那会,他让王立波打印了西点的校训,他自己重新排列一个顺序贴在航模队的墙上。于是,只要一推开航模队的大门,就会看见墙上赫然几个大字“国家、荣誉、责任”。当时有些队员嘀咕,后面两项可以理解,一个航模队的活动跟国家又有啥关系?这种嘀咕也是有道理的,航空模型本身确实做不到四两拨千斤,但是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可能就是伊留申、凯利约翰逊、顾诵芬、陆孝鹏、宋文骢。如今,当歼20、运20、C919、胖五和其他一些“过于先进,无法展示”的飞行器划破长空甚至飞出大气层的时候,可以偷偷想一下这些飞行器在它们的“铮铮铁/铝/钛/碳骨”里是不是也有泡桐与巴沙木的精髓呢?

      啰嗦这么多,有些人肯定要不满,说好的吐槽怎么不太纯粹呢?没错,缺点和优势并不绝对,一个人完整的价值观本身也很复杂,每个人的诉求也都各异。参加航模队并非必由之路,能否适应或者磨合融入也不必过于勉强,但是我们还是要经常扪心自问,我到底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作为老队员,我并不想跟年轻人们说教,我也没有资格。在这个多事之秋,当我们生病或落难时,帮助我们的医生、护士、警察、消防员大多是年轻人们,为国家守卫边防的也是这些年轻人们。我们还要依靠你们,得罪不起哈。因此,我仅在此写了一些人和事,供正在接受航空航天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们参考。我觉得哪怕只是有一句话会让更年轻的学生们有所思考,我觉得也没算白写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航模队员到大飞机设计师的成长经历w28.jpg

图23  2006年比赛筹备期间,我因为一些技术问题与李教练据理力争。讲真,他这眼神不善,但是如果你无视这些,能够说服他其实也是一种感觉不错的冒险。另外,可能有所不妥,但也借这张照片表达我们对队友丁肖雄深深的怀念。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即将36岁,已经和李教练最初带我们比赛时的年纪差不多甚至还要更大一些,我还记得那会在他心情好的时候称我们“孩子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算了,不堪回首)。这三个字里其实蕴含了很多他的希望,这些希望有他个人的,也有这个国家希望的。我想,我应该还能工作很多年,在这很多年里我一定还会遇到事业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但是我从航模队中得到了很多财富,这些财富会给我很多的勇气。

      我可以很有底气的说,如果重新回到18岁时的北航校门口,我还会选择北航航模队,而且依旧是干满本科4年。在这里,我创作了自己满意的作品,得到了辛苦但无悔的青春,长成了当时最想成为的自己,并且在互相敬佩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彼此淡淡的痕迹。

       谨以此文献给北航航模队以及那些以其他形式热爱航空航天的中国青年,献给这些年来的前辈、对手、战友、伙伴、兄弟姐妹和后浪们。

——2020年国庆于上海

文末彩蛋

2018年在宁夏看望带队集训的李教练,

结果仍然被罚做俯卧撑,

还强迫单手,这还没完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