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7|回复: 0

科技创新|从空域管理改革看低空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36

主题

780

帖子

1559

积分

金牌飞友

Rank: 6Rank: 6

积分
1559
飞币
772
注册时间
2017-9-25
发表于 2024-7-24 16: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杨帆  于翔  连一席  付宸硕  窦子豪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到2026年有望形成万亿规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中央的政策重心在推动低空空域“软管理”和打造飞行器制造“硬装备”;地方政府则灵活运用各类财政工具,一体推进低空经济各产业环节协同发展。回顾自2010年以来的空域管理改革进程,此前改革面临较大阻力而进展不及预期,2020年前后中央空管委成立,不仅为推进改革注入更强的动力,其批复的一系列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也为改革的持续深化积累了丰富经验。2023年一系列顶层文件的发布对空域管理模式进行再设计,空域资源供给、飞行申请审批等方面得到较大优化,我国的空域管理改革进入新阶段,建议关注相关文件的修订落地情况。建议依次关注基础设施、应用场景、装备制造。

▍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从国内发展来看,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赛迪顾问的测算,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0644.6亿元;从国际竞争来看,我国通用航空与美国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通航飞机总量仅为美国的 1.52%,飞行作业时间仅占美国的 4.52%,但我国有望通过发展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来开辟新赛道,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着力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但发力方向各有侧重。

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主要会议、文件连续聚焦低空经济,其中,中央的政策重心在低空空域的“软管理”和飞行器制造“硬装备”,一方面加快空域分类管理改革,另一方面对通航装备的发展做出明确规划。地方则发挥好包括财政补贴、政府购买、引导基金等在内的各类财政工具作用,以撬动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场景运营以及装备制造各环节协同发展。

▍2010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拉开大幕,但未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

201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拉开了低空空域改革的序幕,在垂直真高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划设管制空域、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进行分类管理。2016年,在前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低空空域扩大至真高3000米以下,并要求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简化飞行审批要求。但这一阶段的改革仍遭受较大阻力,空域供给和飞行审批的堵点并未得到根本性突破,通航发展严重不及预期。

▍2020年,新机构的设立和新试点的推进为空域管理全面转型提供动力、积攒经验。

这一阶段的低空空域改革主要有两大看点,其一是成立了新的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并首次由民航系统出身的领导担任其办事机构的负责人,或反映空域资源逐渐向民用倾斜。其二是开启了改革层次更深、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低空空域的分类划设,在试点区域内极大地简化了飞行审批程序,并推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后续低空空域管理的全面转型和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23年,多部重要文件的出台标志我国空域管理改革进入新阶段,建议关注文件修订落地情况。

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及配套文件《国家空域基础分类办法》发布,对我国空域管理模式进行再规划再设计,在管理机构设置、空域分级分类、飞行申请审批上均有突破性进展,建议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的修改落地情况。此外,同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对无人机飞行进行管理规范,无人化是eVTOL发展的重要趋势,仍需关注eVTOL飞行的具体监管实践。

▍在投资建议上,依次关注基础设施、应用场景、装备制造。

首先,空域管理改革的纵深推进将增加空域“软资源”的供给,但飞行器的安全飞行还需要各类基础设施“硬支撑”的保障,短期内飞行服务保障的完善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确定性,也具有可观的投资规模,我们预计从2024年到2035年,全国通用机场建设投资将达到5800亿元。其次,基础设施的完善将降低飞行运营成本,提升飞行运营安全性,有助于各类低空飞行场景的进一步丰富,建议关注景区游览、低空物流、公共服务等场景落地。最后,以eVTOL为代表的航空器的发展需要明确场景的牵引,且我国对eVTOL适航取证进度虽然已经领跑全球,但整个流程仍然谨慎漫长。

▍风险因素:

空域改革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适航审定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基建配套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4年4月26日发布的《科技创新系列报告之二—从空域管理改革看低空经济发展》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