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森茂
近年来,无人机在人类社会的广泛应用已使其褪去神秘的面纱。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中,相信大多数人都已关注到无人机对现代战争面貌的改变。这种新式武器不同于以往任何军事科技,它虽有艺术品般的复杂构造,但操作起来却如同傻瓜相机一样简单——只需轻轻一按,它便可平地登天,呼啸升空。一旦发现敌人,只要轻轻一点,它便悬停于半空中,如鹰隼般注视着猎物。再稍一用力,按下发射键,一个鲜活的生命便被终结了。古语有云:“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如此简单、高效、毫无后顾之忧地杀戮,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然而,这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科技突破吗?在“无人机时代”,前线与后方、厮杀与处决、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已然模糊,这促使我们追问:当战争不再有战斗,那么它属于哪种暴力行动?当处决不再需要约束,那么它适用于哪类价值判断?当“无人”成为未来的趋势,人类又将何去何从?——没错,是时候反思无人机了。
技术的发展必将激起思想的涟漪,新问题的出现呼唤着新的答案。法国新锐哲学家夏马尤的《反思无人机》正是这样一本回应时代之问的杰作。作为一位常年深耕于技术哲学领域的思想者,在书中,他立足于军事学、心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前沿,从20多个角度全方位探讨了无人机对战争,乃至人类社会的深刻改变。作者以凝练诗性的语言解答时代之问,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串成思想之链,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事实上,这本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无人机的看法,更可以深化我们对哲学的认知。
作者将无人机所引发的问题分为五个章节进行探讨。在“技术与战术”中,作者追溯了无人机的发展历程,表明今天的无人机已具备足够的力量来改写战局,其安全性使战争变成了一场“狩猎与躲藏的竞赛”。它不知疲倦的电子眼,更是构建了一个“飞翔的武装的全景敞视监狱”。当然,无人机并非无懈可击,它也有阿喀琉斯之踵般的弱点:若不对空域和波段加以控制,一旦敌方防空火力密集或成功截获传输信号,无人机就会“像苍蝇一样掉下来”。在“精神与心理”一章,作者进一步通过无人机阐述“身体”如何成为科技作用的客体——无人机虽然创造了安全无虞的杀戮方式,却让传统的军事道德(勇气、牺牲、英雄主义)走向消亡,而其带来的心理创伤并未减少。之后,作者显然关注到了无人机形象在政治宣传与实践中的巨大差异,在“死亡伦理”一章,作者否定了无人机是“最人道主义的武器”的观点,直言不讳地指出无人机不过是打着人道主义旗号的军事暴力工具,赋予了使用者生杀予夺的大权。紧接着,在“杀戮权的哲学原则”中,作者讽刺地将无人机称为“伪善的杀手”,它凭借美国政府颁发的“杀人执照”,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实现法外处决。至此,无人机与政治的内在联系已昭然若揭。在“政治身体”一章中,作者借由“民主军国主义”一词预言,当民主制度束缚住军队的手脚时,无人机能够突破民意的限制,代替公民士兵去做不光彩的事。19世纪英帝国的民众曾在歌谣中唱道:“我们不愿上战场,但如果一定要开战,奉上帝的名,我们要待在温暖的家里,让我们老实的印度人去打吧。”时至今日,这首歌或许可以改为“我们心怀慈悲,让冷酷的无人机去打吧”。
总之,在《反思无人机》一书中,夏马尤凭借其缜密的思维,为读者献上了一场思想盛宴,充分展现了其哲学素养与问题意识。阅读此书,读者仿佛从空中俯瞰学术迷宫,目睹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同一问题上汇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书的尾声,作者满怀人文关怀地呼吁大家关注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压迫,并表达了对技术知识沙文主义日益盛行的忧虑。他说:“技术并非不可战胜,这是一个让我们陷入消极被动的神话。”“促使社会变革的真正力量蕴藏在别处,在社会广大的受压迫阶层身上,我们必须向他们伸出援手。”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子贡的名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的确,“道”终究需要回归于大多数人,以人为本,彰显人的力量。《反思无人机》探讨的不止是无人机,还是全人类的命运与未来。试想,一个越来越不需要人的时代,人将何去何从?
来源: 文汇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