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入联盟
找回密码
航空人生
新一代连飞客户端下载
空管人生
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推荐
WEFLY
模拟飞行玩家聊天工具
门户
文章
商城
二手市场
外包服务
模飞软件
硬件设备
飞行体验
学院
云课堂
问答
资料下载
论坛
模拟飞行
低空飞行
太空探索
航圈
资源
素材
下载
企业
无人机论坛
»
论坛
›
低空经济应用
›
飞行汽车
›
五花八门的飞行汽车造型,何时会找到统一的路?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755
|
回复:
0
五花八门的飞行汽车造型,何时会找到统一的路?
[复制链接]
tpzmj
tpzmj
当前离线
积分
1704
窥视卡
雷达卡
38
主题
860
帖子
1704
积分
金牌飞友
金牌飞友, 积分 17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6 积分
金牌飞友, 积分 17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6 积分
积分
1704
飞币
844
注册时间
2017-9-30
发消息
发表于 2025-3-12 08: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汽车造型已经高度趋同化的今天,飞行汽车在造型设计方面,却展现出了一副百家争鸣的局面。
2024年11月,小鹏汇天发布了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这款飞行汽车采用了汽车+飞行器的分体模式,平时飞行器隐藏在汽车尾厢中,飞行时则从尾厢中脱出。
图片来源:小鹏汇天官网
同年12月,广汽高域推出了两款飞行汽车。其中一款复合翼飞行汽车AirJet的造型非常接近一台传统汽车,只是在车顶上方延伸出了四条可折叠的螺旋桨臂。
而另一款飞行汽车AirCar的造型则几乎与一架飞机无异,只是原属于起落架的位置多出了几组车轮——这种设计取向也被亿航智能、长安等飞行汽车采用,只不过后者的造型更接近一架特大号的载人无人机。
但与多数飞行汽车飞机+轮子的造型不同,马斯克投资的飞行汽车Alef Model A则有着与汽车几乎相同的外观——只是细看之下,中空的车身内却隐藏着螺旋桨,并且在飞行中,座舱还会像陀螺仪那样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更像是一架有着汽车形状的UFO。
显而易见的是,近年来飞行汽车正在从科幻概念走向现实,但过于多样性的造型设计也不禁让大众对飞行汽车的未来产生疑虑,飞行汽车是否存在统一的行业标准?当下飞行汽车的造型现状是否是一种行业乱象?未来的飞行汽车会朝哪一方向趋同发展?
不同的设计流派
显而易见的是,想要看清飞行汽车的造型发展是否,就需要先厘清现阶段飞行汽车在造型设计领域的设计流派。
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涌现出了超过300个飞行汽车相关的研发项目,从这些项目产品在外观上的巨大差异,可以折射出行业处于爆发前夜的混沌状态。这种造型设计的多样性既是技术路线的竞争性探索,也是行业标准缺失的必然结果,更映射出人类对三维交通革命的多元化想象。
不过,想要看清飞行汽车的造型究竟为何会五花八门,以及未来究竟会朝向哪个方向进行趋同化演进,就需要先厘清现阶段飞行汽车在造型设计领域的设计流派——在现有飞行汽车产品中,设计语言主要沿着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种是地面优先的融合设计,这一领域最早的代表便是Terrafugia Transition。这款飞行汽车融合了飞机和汽车的特征,既保留了传统汽车的封闭座舱、方向盘和四轮结构,又能够通过可折叠机翼切换至近似固定翼飞机的飞行形态。
Terrafugia Transition强调陆地与飞行驾驶习惯的延续性,例如机翼折叠后车身宽度控制在2.5米以内,符合普通道路行驶标准。但融合的不足也较为明显,就是飞行模式下机身的空气动力学效率相对较低,导致飞行续航有一定折损。
第二种是空中性能优先的解决方案,以亿航智能216系列为典型。这类飞行汽车采用多旋翼垂直起降架构,完全摒弃地面行驶功能,这使得其造型极其近似无人飞行器。
图片来源:亿航智能官网
对比广汽高域AirJet这类兼顾陆地与飞行的融合类飞行汽车,亿航智能216系列更像是"空中出租车",因为无法在陆地行驶,这导致其正常的起降必须依靠起降场网络建设;此外,这类飞行汽车的载荷能力通常限制在400kg以内,巡航速度普遍低于130km/h,更适合城市空中交通场景。
第三种则是颠覆式结构,例如PAL-V Liberty。这台飞行汽车不仅可以在陆地形态下折叠螺旋桨叶片,在飞行形态下,还可以通过螺旋桨+旋翼的混合动力系统飞行。此外,小鹏汇天与奇瑞推出的分体式飞行汽车也可以看作是一类颠覆式解构,因为它们打破了传统交通工具的形态框架。
不过,设计流派的不同更多是设计者基于理想化需求的表达,就像汽车设计一样,好的造型终究要在满足主流审美之余,为工程能力与实用性妥协。那么在皮囊之下,是否有更深层的因素,在影响着飞行汽车造型的改变?
不同的取向博弈
在汽车设计界广泛流传着一句“概念林志玲,量产罗玉凤”的玩笑话,它的原义是指那些在概念阶段造型惊艳四座、但在量产后泯然众人的新车。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调侃,深层原因在于其与技术、法规、市场的三重博弈中,因为后者更高的困难性而被迫妥协。
在技术领域,飞行结构对造型设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当前几乎所有飞行汽车都采用纯电动形式驱动,所以综合电控算法技术与扭矩平衡技术,多旋翼布局成为了相对更主流的选择。
比如小鹏汇天“飞行航母”、亿航智能216系列等。多旋翼系统本质上是超静定结构,其升力生成方式无需复杂的气动面设计,显著降低了对起降环境的要求;此外,某组电机失效时,剩余旋翼通过飞控算法重新分配推力,这种冗余设计能够将系统失效概率有效控制在民航规定的安全标准内。
在法规层面,由于各国航空管理机构尚未对飞行汽车建立统一标准,导致设计导向分化。例如美国FAA Part 23部修订案则要求飞行汽车沿用有人航空器安全标准,并且必须进行鸟撞测试;中国法规对飞行汽车的要求则更接近实用。例如最大起飞重量≤500kg、起飞点30米外噪声≤65dB、强制配备整机降落伞系统等。
这导致中美飞行汽车的造型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化差异。例如美国Archer Aviation推出的飞行汽车采用了螺旋桨+固定翼形式,并使用涡轮+电动的混合动力系统,与传统飞机更接近;中国则更多采用多旋翼+纯电驱动,所以它们的造型更接近无人机。
最后则是不同的应用场景。面向应急救援的飞行汽车强调悬停稳定性,如中国亿航216采用8轴16旋翼设计;而跨城际运输产品更注重巡航效率,美国Archer Midnight通过倾转旋翼设计实现240km/h巡航速度。消费级产品还需兼顾美学设计,小鹏旅航者X2的星际战舰造型即融合了科技感与品牌辨识度。
所以,飞行汽车的造型取向并非是纯粹的天马行空,而是由技术、法规与市场所约束的,那么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究竟哪些造型是未来飞行汽车真正的设计方向呢?这些方向将由什么决定?
未来设计的四大收敛方向
在飞行汽车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后,造型设计将首先回归基本的物理定律,这会帮助飞行汽车提升运行效率。例如在物流运输和公共交通方面,如何确定飞行汽车的最佳能效比,进而制定技术方向与运营模式,将对经营者带来巨大的受益。
以Joby Aviation、Lilium为代表的美国飞行汽车企业,就在产品研发中遵循了这一原则。其飞行汽车普遍采用固定翼+倾转旋翼的构型,不仅具备垂直起降能力,也可获得相较多旋翼更快的飞行速度,能够适应更多场景与需求。
此外,根据NASA的研究显示,倾转旋翼在时速150-300 km/h时的能效优于多旋翼40-60%,并可以在200km/h时达到最佳能效。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主流的飞行汽车很有可能会转向固定翼+倾转旋翼的形态,尤其是在电池能量密度未发生重大突破、令基于纯电驱动的多旋翼构型无法忽略能耗的情况下,这一构型或将以更高的适应性与更好的能效表现获得市场的好评。
第二项约束将来自于各国航空机构与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新标准。比如尺寸,就像不同的驾照与牌照限制了乘用车的长度一样,起降平台的直径也将对飞行汽车的尺寸进行控制,直到趋于统一。
在这方面,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在制定的"Vertiport设计指南"就要求飞行汽车的起降平台直径不能小于15米;而波音参与的SkyGrid项目数据显示,直径12米级的八旋翼设计能最佳匹配未来城市空中交通节点布局。
相较驾驶汽车,飞行汽车多出了高度这一维度,导致驾驶难度陡增;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则极有可能会快速渗透至飞行汽车,进而重塑其座舱设计逻辑,将座舱布局从驾驶导向转向空间体验导向,这将是第三项约束。
以丰田的SkyDrive项目为例,该飞行汽车虽然只有类似F1赛车的一个驾驶舱,但驾驶员面前却并没有操控杆——基于自动驾驶技术,SkyDrive已取消传统驾驶舱设计,改为开扬感更足的环抱式客舱。
而在与驾驶功能解耦后,座舱舒适性的提升还远不止于此。例如在2018年"CityAirbus"座舱原型测试中,MIT团队就发现,将座椅仰角设定为45°时,乘客的空间方向感评分提升23%;AgeLab在2021年发布的《城市空中交通乘客心理模型》报告提到,“30°-50°仰角区间有助于缓解飞行焦虑”。
第四项约束则在于材料技术的进步。目前结构件在飞行汽车总质量中的占比在20-25%区间,是除动力电池外最重的零部件,而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暂时无法完成技术突破的情况下,结构件的轻量化就成为了提升续航、降低能耗的关键;而在相同的抗拉强度下,碳纤维的重量仅为铝合金的19.6%,无疑成为了飞行汽车减重的最佳材料。
图片来源:小鹏汇天官网
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为例,当前飞行汽车结构件的主要材料为铝合金,通过以碳纤维替代铝合金,使得整车减重23%,并由此让续航增加了30km。据了解,飞行汽车每减重10%,航程可提升15-20%;而结构重量比每降低1%,就能释放对应的总重量用于载客。但碳纤维材料目前也面临成型精度要求高、固化工艺难度大等劣势,这导致其成本达到了铝合金材料的3-5倍。
最后一项约束,则在于社会对飞行汽车造型设计的接受度。以汽车为例,经过百年历史发展,消费者对汽车造型的审美已经在燃油车时代定格;而在新能源时代,由于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等部件的取消,汽车比例向短机舱、长车厢的一体化方向演进,这导致众多消费者一时间难以接受,进而影响到新车销量。
飞行汽车也是如此,由于在现阶段飞行汽车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市场对其造型仍处在观望为主的中立态度;而一旦进入落地阶段,市场影响必然无法忽视。
总结
飞行汽车的造型虽会受到各类现实因素影响,但考虑到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方向如何,仍具有不小的遐想空间。
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飞行汽车将分化为三个泾渭分明的品类:城市通勤型延续多旋翼设计,坚持紧凑尺寸和低噪音特性;城际运输型发展混合翼身融合布局,航程突破500公里;特种作业型保留模块化设计,适配医疗救援、物流运输等特殊需求。
这种分化不是技术路线的失败,而是三维交通网络成熟的必然结果。正如汽车分化出轿车、SUV、皮卡等品类,飞行汽车的设计语言终将在市场选择与技术演进中找到平衡点,在多样性中孕育新的统一。
-END-
往期热点
1
上了冰箱彩电沙发,合资就能打败新势力?
2
量产中狂奔的全固态电池,何时直面成本项?
3
谁在制造智驾路线“鄙视链”?
4
年降风暴席卷汽车业,供应商陷“生死劫”
5
亚洲芯片股普跌背后,是一场新的豪赌
6
百万豪车悬架下沉战,即将打响?
-------
盖世汽车供应链社群目前已覆盖
汽车芯片、智能座舱、智能底盘...
探索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